一别经年故人归(122)
作者:来往皆过客
“武舉擬錄七十人,名冊已經出來瞭。請殿下過目。”顧常毅將奏疏奉上,明日武舉放榜,七十人中過半都是北境子弟,其中不乏寒門。
“如今天下太平,疆域廣闊,朝廷難以支持繼續向西或向北擴張,看來以後北境重文輕武的局面不可避免。”蘇祿緋合上名錄,將青石鎮紙壓在上面,光影透過窗紙將螺鈿牡丹映照得流光溢彩。
“無論是重文輕武,或是重武輕文都不可取。但歷來文武難以平衡,爭鬥不止。老夫並不想勸諫殿下重文或者是重武,賢王府或是九方,甚至是太祖都是武將起傢,然文臣的重要性不容小覷。若想邊疆安穩,守業難於征伐。”
“顧公的意思是,吸引儒士、學士在北境興辦書院學府,是當務之急。”
顧常毅點頭,“正是。殿下,所謂世傢,世世有祿秩傢也,子孫世代承襲,故稱世傢。若想疆域安定,便要讓百姓紮根在那,世世代代沿襲著傢族的傳承和底蘊,百年、前年乃至萬年,民為本,方成民族。”
“開辦學府廣納人才,顧公拿出的章程,我定會與朝中各部商議。”蘇祿緋在顧常毅的奏本上叩瞭總督官印。興辦書院,皇帝賜匾,朝廷賜書,州郡縣劃撥土地,不過與蒙學和國子監不同,北地貧瘠,連年征戰,讀書人少之又少,僅靠落榜歸鄉的舉人撐起書院,多半會興廢無常,良莠不一。
“老夫願走一趟稷下學宮,遊說有威望的儒士夫子前往北境講學。”顧常毅起身一揖到地,再次請辭長史之位,蘇祿緋連忙起身親自扶起瞭他,見他去意已決,便不再勸阻,從王府親衛中挑選瞭十人作為扈從,跟隨顧常毅南下。
賢王府長史一職,江楓舟正式接瞭過來。阿不都部可汗此次進京,除瞭貢使還帶瞭商隊,沿途各州郡指定商館交易牛、馬、羊、駝等牲畜和毛皮,又采買瞭很多雜貨、綢緞佈匹、茶葉。
迦上可汗這次進京朝覲,還帶瞭他的姑姑,哲圖王女。這位王女是輩分雖大,但年紀上僅比迦上可汗大瞭一歲。蘇祿緋看著禮部奏疏,納悶道:“難不成,阿不都部想將這位王女送與陛下?”
“也許是太子”,江楓舟將堆在桌案上的奏報分門別類,將其中一摞五本推到蘇祿緋面前,說道:“迦上可汗若想鞏固與大乾皇室的關系,聯姻是最快捷有效的手段。”
“那太子豈不是成瞭可汗的......姑父?”
“正是,漢人講究長幼尊卑,迦上可汗根基不穩,繼續大乾朝廷和皇室的扶持,自降一輩,上表的是擁護大乾皇帝的決心和誠意。”
蘇祿緋有些懷疑此舉的是出自江楓舟之手,問道:“這是你的主意?”
“是可汗自己的主意。大乾宗室沒有合適的女郎嫁到草原去,而且太祖和定康帝都不喜聯姻,太子對此的態度倒是沒有那麼反對,不過仍有顧慮。”
“以太子的心性,哲圖就算嫁到東宮,未來也不會有子嗣。可惜瞭,白白葬送瞭一生年華。”蘇祿緋翻開第一本奏疏,是禮部和光祿寺宴請貢使之事,隻是這是迦上可汗的第一次朝覲,使團竟有八百八十人之多,令禮部和光祿寺壓力倍增。
定康初年,先賢王受封北境總督,協理草原事務,當時正值征西戰況激烈焦灼之時,阿不都部扼守中北邊境線,老可汗不曾入京朝覲。定康六年,北境戰事平息,與玉茲的歸屬不同,阿不都部按照與太祖約定的九白之貢,承認與大乾皇朝的臣屬關系,於每年的十二月年節之前入京朝覲。
其實最初理藩院對入京朝覲之事制定瞭諸多細則,如貢品種類、定額、獎懲等,隻是阿不都部一直以來都全力支持大乾對抗北夷,情況特殊,朝廷因阿不都部一直固守北疆,數次恩準老可汗不必親自攜貢使團入京朝覲,隻納歲貢即可。
叛亂之前,老可汗隻入京朝覲過三次,每次使團之人不過二百人。這一次迦上可汗為表誠敬之心,不僅增加瞭貢物,商隊的規模也是之前的十倍。
蘇祿緋複北境總督之職後,草原事務繼續歸她協理。禮部和光祿寺不知如何是好,請她拿主意。
“這次之後確實要對進貢人數和貢物數額約定,不然連年如此,廩餼都要負擔不起瞭。”
江楓舟笑道:“還有食宿,馬匹喂養,筵席宴飲,賞賚。禮部、光祿寺和理藩院真是有得忙瞭。”
不光是他們,五月二十三一早,依規,禮親王、賢親王攜一品以上官員,設茶於鸞京城郊相迎,迦上可汗及貢使團入京後住廣勝門外教場之北的外館,哲圖王女賜住宛南行宮,理藩院、光祿寺、戶部、禮部和工部官員前往照看,發放各項應給之物。
上一篇:[灌篮SD]之仙道的人设变异
下一篇:梅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