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入(190)
老太太愣了半晌,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她也不傻,知道自己大孙子的亲妈,跟国内那位天仙一般的儿媳妇没法比,总算没提出更过分的想法。
路茜心里憋着一口气,转头全都发到了薛其身上。她知道自己做事不冷静,生怕站着理反而弄成没道理,所以应付这一大圈,始终拉着路菲作陪。
薛其并不知情啊。借着时装周的机会,向路菲递来橄榄枝。以为条件如此优厚,对方没有拒绝的道理。谁成想,凡事迂回婉转的路菲,这次竟然一反常态,拒绝得干脆利落。
“实在抱歉,我和Rosemagazine签了独家协议。再与其他媒体合作,都是要吃官司的。”言辞滴水不漏。
薛其也不晓得此话真伪,鉴于人家法制观念比较成熟,而且确实有个先来后到,只得按下不提。
他最担心的无非是,“稀缺资源”被其他媒体集团捷足先登,既然拒绝的理由是不能再和任何一家媒体合作,这个担心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实际上,他担心的问题依然存在。
路菲虽然不知道,邮件的那一端是什么人在操控,但是显然沟通起来,她已经把对方作为一个知己。
因为对方真的很了解,她走出去的每一步,遇到的每一个岔路,关键时刻的只言片语,总能让她在举棋不定时,迅速地厘清思路明确方向。
只积累口碑,不着急变现,是他们共同约定的目标。其中有这样一句:“越早变现,越早贬值。耐得住性子,捂盘到最后,才是最大的赢家。”
这种说话的口气,与夏平并不完全相同,虽然都是结果导向型的,但是此刻交手的这位,更像是专门和钱打交道的人。
对于整盘棋,路菲看不太懂。但是架不住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说到底是一个玄学的东西。
有些人,貌似掏心掏肺地对你,但是你始终存着一颗戒心。有些人,只是在很远的地方画一个饼,可你却心甘情愿为了这只饼暂时忍饥挨饿。
在国外做媒体这行,地位待遇没有在国内高。栏目合作的费用微乎其微,一月一期的频率,更是仅够温饱。加上电视台的零星散活,作为攒学分的实习经历,数量和质量差不多够用了。
按照学校不成文的规定,除了本土实习项目,对学分增益最快的是跨境合作。拒绝了薛其的好意,相当于总体上减缓了趋近目标的速度。
有一天晚上,路菲把这个困惑,无意中写进了邮件。隔周,她收到了一份来自国内广播电视大学的邀约。内容正是关于“非主流文化在媒体的渗透”。
事已至此,吸引她注意力的,已经不是什么任何形式的合作了,而是邮件背后的人,能够将她的话每次听进去,并且随时变现的那个人。
“不正确”的决定
大学的邀约是一个专业论坛。这类活动路菲并不陌生。踏足公关行业后的第一个站稳脚跟的业绩,正是以素人的资质主持论坛。
如今作为嘉宾就更轻松了。她不需要掌握全局,只需要了解自己熟悉的部分。
小早一岁半了。说话迟,走路快。半年前断了奶,和大孩子一样正常吃饭。此时撇下她短暂回国,虽然心理上有点舍不得,形式上还是可以操作的。
机会难得,她马上研究了一下行程。
三月底,恰逢国内时尚界展会和论坛的密集期,不少院校和机构为了附庸风雅,通常喜欢从国外搬来一些专家装点门面。
费用太贵的又请不起。像路菲这种稍微有点名气,身价还没有贵到离谱的青年学者最受青睐。
她问过自己,也问过“邮件”,这算不算一种“变现”?邮件并没回复,也许是为了避嫌吧……
说到底,也不能什么事情都征求别人的意见。本来她也不是拿不定主意的人,自从有了邮件托底,好像习惯了什么都要先来这里报备。
直至这次,对方索性没有回复,她才一定程度上重新找回了清醒。
路菲给邀约方发了一封邮件,询问了关于论坛的几个问题,前面基本都是围绕主题和立意,还有案例方面的禁忌。最后顺带着问了一句传播形式。
对方很快就回复了。这是一场校内论坛。学校本身不缺理论研究,嘉宾最好侧重于案例分析。至于论坛内容的报道,仅限于校刊和广播台。原则上没有从外面邀请媒体,连专业媒体也没有请。
路菲理解,这只是一场类似于讲座的论坛,她应该是海外客座讲师的身份,学术性大过话题性,影响力远远到不了“变现”的程度。
对方超出她的提问范畴,主动说起了此次出场的报酬,“十万”这个数字,倒是让她着实惊讶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