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入(189)
这类专访的好处相当明显。比起记者视角的描述,弱化了很多主观性。至少读者是这么认为的。
如果问答双方,事前有着良好沟通,阐述问题的效率非常高。更何况像这种“Q&A”一体化设计。
别人想问而不敢问,或者直接问了显得过于尖锐的问题,可以转由委婉的表达,间接地获取答案。
TracyWang出差前,机场简短的碰头会上,她们将整版专访定位在:“不见面的记者发布会!”
对于被采访者的感性理解,也必须有专门的板块呈现,兼顾读者的八卦需求。这个部分浓缩出来,被路菲弄成一篇侧记“TracyImpression”。
两千字侧写,比六千多字专访,耗时超出了三倍。如此精力悬殊,外界不可想象。专业人士认为却是必须,因为所有导向都将集中在这里体现。
路菲斗胆向TracyWang索要当年给剧组设计道具的草图,原以为此处难免涉及到某些“陈旧性伤疤”而被一口拒绝,没想到她答应的极其痛快。
工作开展比预想中顺利。
结合她最早出道时的清奇构思,以及现在的高定系列风格,能够清晰地看到,她从国内辗转到美国之后,设计理念的更迭和提升。
其高明之处在于,当国内设计师依然沉醉于繁复的结构,唯恐不能将更多元素加入到设计中来的时候。她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学会了做减法。
最近一次发布会上,路菲亲眼目睹了,一块“麻布”从头裹到脚的样子,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但是接触草图和成衣多了,就能看明白,每一处褶皱的心思,每一寸长度的用意。
交给媒体专栏之前,TracyWang亲自审稿,第一次发出不常有的惊叹:“我找到了最懂我的人!”
与媒体的合作项目,前期拿标往往没有太大困难。凭借人脉,找准时机,依托第三方平台,或者就是单纯地砸钱,都不会构成关键性的障碍。
可是后期操作的粗浅,形式上流于表面,常常让一个项目,止于一次性合作,浪费了前面的资源。
这一点,路菲在国内做公关的时候,已经不止一次地遇到。后来她研究,真心想要合作的平台,其实没有那么多。输出质量的问题造成合作中断,是一笔巨大且无谓的损失。
砸了好大一笔钱,搞成的意向合作。延续性比较好的,往往能在之前价格的八折左右继续持有。打一枪,换一个地儿,始终处于成本的高位运行。
她到郑州公司之后,很大一部分业绩就来自于,把前任丢下的半吊子项目,做成了可持续性项目。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寻找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永远高于维护一个老客户。
这篇在当年名噪一时,拿下“新闻新翠奖”的侧写,据分析人士解读,胜在提出了非主流这个概念。
她抓住了一点,人们普遍认为“RoseandLily”正在亲身示范一段非主流的情感模式。因而所有的讨论乃至非议,都在这个漩涡里打转。
与其把这个漩涡夷平,不如顺势而为,让它成为一个承载舆论的漩涡,所有与之相关的非主流案例,都可以往里面装,产生效应,形成风尚。
果然,侧记一出,概念横流。主动找到路菲,在杂志上开设专栏的,正是Rose女士本人。
职业敏感性令她不允许自己,错过任何一个爆点的创意,当然也不能错过一个有潜质的专栏作者。
随时变现的人
第二个找路菲合作的是薛其。媒体这个行业果然没有迟钝的人。他推荐的平台是国内最权威的,版面是最抢手的,费用是最优厚的,连同“非非教主”这个笔名一同抛来,足见其合作的诚意。
然而,路菲一口回绝了。这当中有私人感情的因素,也有邮件背后的指点迷津。
从私人的角度出发,她对于薛其见过孩子之后的某些“动作”很有看法。
人的欲望都是一点一点被勾起来的。起初,他只是拍了孩子的照片,拿回去向老妈交差。没成想“奶奶”这个身份,顿时让老人起了夺孙的欲念。
最近一次时装周,老太太居然和儿子一道飞来纽约,强行约路茜出来见面,谈大孙子的归属问题。
虽是小城市的家庭妇女,这些年随儿子也跑了一些城市和国家,好歹见过世面,拾掇拾掇坐在那儿,气势还蛮唬人的。刚见面就开始讲条件。
眼看路茜不到35岁,继续生育不是问题,她直接了当地抛出了预备好的观点。并且夸下海口,无论想生多少,孩子的花销,他儿子全包。
纵使路茜有备而来,也不好将史密斯的生理缺陷摆在明面。情急之下扯了弥天大谎。说自己生孩子大出血,当时就摘除子宫,这辈子不能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