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繁體

片段——解放(52)

启元夜奔回上思房,饿着肚子守住药罐子,细心将药煎出来,送去给老爷喝。见老爷皱眉看他,他轻声道:“我怎么能走开。”老爷看着他只会叹息。启元等老爷喝完药,神色渐渐恢复,喉咙里拉风车似的声音小了,才起身回家。一路冷风刮着冷肚子,回到自己家里好好喝了一碗姜汤才回过气来。他将今天的事告诉忆莲,忆莲也是支持他,做人怎么可以没良心丢下爹娘不管。启元握住忆莲的手,忍不住流泪了。

他私下给朝华写了一封长信,告诉朝华爹爹的担忧,和爹爹的决定,他让朝华跟两个弟弟说说,让他们体谅爹爹的苦心。他写完信给忆莲看,忆莲却认为不妥,这种报忧的信寄给远方的人,会把远方的人急死。启元一想有理,叹一声气,将信烧了。回头做没事人一般,继续照料爹爹的身体。幸好现在学校无法复课,爹爹尽可安心休养。

第 27 章

冬去春来,卢少华代表区里发出通知,号召全区老少开沟挖渠、积肥保墒,但是通知发下去了,动员工作也做得到位,却应者寥寥。又因为特务活动的加剧,上面进一步要求全民动员,甚至把小脚老太太也发动起来,寻找挖掘可疑分子。可也应者寥寥。卢少华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全因宋老爷今年重病,一直卧床。宋老爷不出面吱声,全区没几个人会响应,都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肯积极。

工作无法落实,卢少华就得挨秦向东的批评。秦向东让卢少华拉启元出面,卢少华却知启元不是那块料,何况启元已经搬离上思房,看上去是被逼走,在众人心目中分量更是减了不少。秦向东搞得很被动,因为全县其他区,甚至全市,也与卢少华遇到的情况差不多,唯一区别是那些区的乡绅能出面号召,而乡绅病倒的区,这就出现问题了。他去市里开会,大家凑起来一说,那些搞得好的区是乡绅逃跑的。

可卢少华最终还是得找上启元,请启元请出宋老爷,只要坐在台上亮个相就行。启元不舍得爹爹折腾,一口拒绝,卢少华只得将原委向启元摊开,令启元难以拒绝。他也知道爹爹的威望,一声号召出来,不仅是本区,本区邻近的几个村也受感召。而爹爹如果不号召,并非没人听卢少华的,比如启樵之类就很能响应,但是响应的人会被左邻右舍嚼舌根的烦死,成了一只出头的孤鸟。农村就是这样,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千丝万缕的七大姑八大姨的掣肘。

启元回去转告老爷,老爷半躺在被窝里叹息,“不断地剥夺我的所有物,却还要我凭感召力做事,这不是涸泽而渔嘛。我不想再做傀儡说违心话啦。”他这回一口拒绝了启元,让启元回去告诉卢少华,要命一条。启元自然是不敢如实转告,而是说爹爹实在虚弱。

于是卢少华的工作变得非常被动。启元当然能帮则帮,好歹先把自家的佃户们先号召了起来。那也有不少人了。只是他因此也必须出现在田间地头。有次,他见到黄院长也在地里谈话,他想,可能与他替爹爹做的事差不多。

很意外的,启元收到一封来自武汉,署名是他不认识的人的信,来自武汉。但地址和收信人显然是他,县立小学的宋启元,不会错。打开,才知原来是瑶华的丈夫建生写来。建生替瑶华检讨上一封信的不近人情,然后用三页纸的内容将两人的情况详细交代了个清楚。建生是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此后辗转全国各地打仗,抗战胜利后即刻北上东三省,而后随着四野大军摧枯拉朽地南下歼敌,而中途留在武汉投身地方重建工作,与瑶华一见钟情,经首长批准与瑶华结婚,他发誓会一辈子善待瑶华。

建生替瑶华解释,瑶华年轻爱冲动,其实心里很想着父母兄妹,做梦都在想。可有些事受部队铁的纪律约束,瑶华不便表达。而且,新中国成立了,思想上尤其需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请岳家上下跟进形势,有所改变,这是大势所趋。请岳家上下谅解。信里当然是附上地址和两人的照片。

启元屈指一算,这个妹夫竟然与他同年,那么大瑶华足足一轮有余,难怪在西南联大读了大学。而从照片上看,建生长得剑眉星目,一表人才,很是对得起瑶华。启元替瑶华高兴,赶紧将自行车起得飞快,向上思房报喜。

宋老爷见信大喜,与太太两人翻来覆去地说建生是个好孩子,是个周到稳重的好孩子。太太这回是喜极而泣,亲自捉笔写回信。一叠信纸,被眼泪湿了又湿,简直报废。宋老爷的精神一下子好了许多,起身吩咐太太少写几个字,只需报个平安,说一家人都在怒力学习以便跟上新社会就行,不要给那边的女儿女婿添麻烦。而信封落款,则还是用启元的名字和县立小学的地址。可怜太太心中有千言万语,一想到女儿的前途,还是只能照着老爷说的写,一时不知写些什么才算简练,只有求助于老爷。老爷想到建生的文化水平高,就刻意在信中用了几个典故,以求寥寥数语说明一大堆问题。太太不是很能理解,启元在一旁直呼高明。

上一篇:不得往生-a版 下一篇:豪门暖媳

阿耐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