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和秧秧并排坐在沙发上,帮外婆剥花生,外公在厨房里修理坏了的水龙头开关。
母亲洗着一大盆衣服,并不开洗衣机——她不能没有事情做,她要让这些琐碎的事情填满她每天的生活。
秧秧在说笑话,惹得外婆不停地笑,秧秧得意了,鼓着嘴,吭哧吭哧地学得有模有样。
突然一声清脆的剧烈响声,哗啦啦地,笛子看窗户外面,一些玻璃的碎渣从窗前跌落下去,闪着清亮的光,一串清脆的响声落地,然后平静下来。
秧秧眼神闪耀着微笑了一下,然后跑过去,趴在窗户上,只看到地上凌乱的一摊。
楼上立时响起了骂声:“哪个缺德的?”
秧秧笑起来,一家人都围了过来,外公说:“是哪家的孩子玩弹弓吧?”
“也许呢!”秧秧笑着得意回答。一转身就看到母亲探究的目光。秧秧躲避了那目光,摇晃着到沙发那里坐下,说:“这就是报应啊!”
笛子紧张地等待事情可能的发展。
但什么都没有发生,楼上的人没有下来闹事,甚至,他们放轻了脚步声——他们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只能凭着想像来揣测,包括怀疑秧秧的身后有一群“不良少年”在撑腰。他们在揣测中谨慎了许多。
家里面有强势的人,有年轻的男子,太重要了,笛子那次深深觉得。看着这个满是老人和妇孺的家,笛子感觉到自己的压力,她是最年轻的,以后这个家就要靠她来支撑,而像秧秧一样,有个男子保护着她,似乎就安全了许多。
楼下的疯女人开始喋喋不休地诉说,很强的连贯性,说“*”要进行到底,说毛委员长接见了她……秧秧兴奋地跑到窗边,张望着楼下那个穿着整洁的五十来岁的妇女,边看边兴奋地说:“崩溃!真是疯了!”笛子已经对这个女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是她还是过去了,和秧秧趴在一起,探头张望着。
玫瑰花精(二十五)
秋天,外婆的风湿加重,因为天气的骤然变冷和不断的绵雨天气,外婆甚至不能下床,母亲开始像个陀螺一样在家里旋转。
母亲越来越沉默,沉默着度过相同的每一天。
家里只听到外公洪亮豪迈的声音和朗朗的笑声,还有外婆快乐的附和,笛子不敢想像,如果没有外公,外婆的生活会怎样。
每天吃了晚饭,外公就把外婆抱进轮椅里,而外婆必定要外公或母亲给她梳洗干净,把花白的短发用素色的发夹夹住,然后,外公就推了外婆出去。在楼梯口,母亲会扶着外婆,外公抬着轮椅,一起向楼下走去。生命十分的现实琐碎,又充满了有些令人心酸的温情。
那时,外婆爱嘟嘟哝哝快乐地闲叨,外公洪亮的声音在楼道里久久回旋。
笛子趴在窗台上,看见他们出了这栋楼,外公推着外婆的轮椅,慢悠悠地走在那条青石板小路上。只要一段距离,他们就可以走到外面,城市光亮的外面——一个有喷泉和许多鸽子的人民广场。
笛子在离家较近的中学上了高中,因为不想和母亲有太激烈的冲突。
但将来考美院却是一定的,除了画画,笛子想不出自己还能再做什么,并且她是想回到那里的,那里像亲切的故乡,召唤着她回去。
她要回去的。
夜里,笛子抚摩着父亲带给她的画架,他自己的。他听秧秧说笛子在坚持画画,就把这个画架给笛子带来了——他始终觉得自己亏欠了笛子。
那是一个木质的年代已久的画架,手指拂过时,空气里流动着哑哑的沙沙声,还有一股颜料和松节油的味道,笛子感觉到父亲苍白的细长的手指,在画架上挥动……
就是那个秋天,外公在一个细雨纷飞的早晨,没能醒过来。
笛子那时明白,红润的脸庞并非健康的标志,那似乎还可以显示着来自于心脏的隐患。外公走了,留下了苍老并且不能完全自理的外婆。
生命的起落永远是一个谜,凡人永远挣扎在自己的悲欢离合里,挣扎在对死的恐惧之中。
第一次看见一个苍老的老人像孩子一样哭泣。
家里突然来了很多人,是外公外婆的孩子们,母亲只是他们最小的一个女儿。
那些突然出现的孩子,悲伤地为外公料理后事,热闹又排场。
灵堂设在楼下的一块空地上,是用防水布搭成的一个大棚子,里面时刻哀乐高奏,混杂着剧烈的麻将声,灵堂里摆了十几桌麻将,桌桌都是满的。夜里,有乐队来表演,每一首歌的前面都有几句强加的悼词,然后是节奏哀伤或欢快的歌曲。
笛子和秧秧守在外婆身边,外婆已经没有力气,她更多的是责骂外公,说外公嫌弃她了,抛下她不管了,不要他了,赶着投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