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台海风暴:郑成功与大明王朝(出书版)(59)

作者:日]陈舜臣 阅读记录


郑军的追杀部队乘快船轻装南下,兵临海门城,刘进忠及其党羽仓皇出逃,朝黄岩方向逃了。追杀部队谨遵国姓爷军令,不敢深追,原路折返。经此一事,郑成功一举铲除了军中最大的隐患。

刘进忠可谓是叛将史上的纪录保持者。此人出生于辽东辽阳,原是明军将校,后随上属马得功降清,镇守澄海县。郑军攻澄海,他开城投降,随郑军北伐。羊山海难后,他在郑军中煽动军心,随后再次叛逃降清,从属三藩之一的耿精忠。清初年,“三藩之乱”爆发,他再度高举反清旗帜。清军压境,镇守潮州的他毫无抵抗地开城投降,三度降清。这还没完,清朝任命他为潮州总兵,怎料他又生反意。但这次他就没这么走运了。经人告发,他最终被处以磔刑。

这告发究竟是真是假,如今已无法考证。或许,清廷只是不想留这祸患在世上,找说辞把他处理了。

挤出了刘进忠这股“恶脓”,郑军的士气焕然一新,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远征军这样的大部队屈居在舟山,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郑成功想出了解决之策,他命全军分散各地,但要保证能一声号令下迅速集结。还有一点,各部队无论身在何处,须谨记郑军必要东山再起。全军当全力履行八字职责:养兵、派饷、造船、制器。执行这八字事宜大可不必集合一处,分头行动更加妥当。

郑成功选择磐石卫作为自己的驻扎地,甚至决定之时,此处还是清军领地。要将此地据为己有,必须动干戈。郑成功要求各部在休养期间尽量避战,但这一战是例外。

所谓的“卫”,指的是军事驻地。明朝在浙江设有十六卫,清初,清朝原班不动地照搬了明朝的军制。磐石卫地处温州东面,扼瓯江江口,其职责是镇守以温州为首的木材产地。

郑军要东山再起,第一要务便是造船。要造船,木材不可或缺,所以他们必须要攻下磐石卫。

磐石卫顽强抵抗,但不敌郑军,于十一月初七陷落。这一战,给郑军的造船工作提供了巨大保障。经过短暂的休养生息,远征军的军备甚至比出征时还要充实。但林统云嘴上仍挂着那句担忧:“比起战船、武器,统帅之心境才是制胜关键。”

正如他所言,郑成功的心境出了点问题,或者说,他心里的那根弦绷得太紧了,长久以往如何了得。

所幸,磐石卫周边的景致不亚于普陀山,且不似后者那般遍地寺院僧房、人满为患,郑成功的创作灵感终于在此开花结果,这也说明他那紧绷的心弦多少舒缓了些。

黄叶古祠里,秋风寒殿开;

沉沉松柏老,瞑瞑鸟飞回。

碑帖空埋地,社阶尽杂苔;

此地人到少,尘世尚堪哀。

“终于能下笔了?”林统云看着郑成功写下一笔一画。对方已不知多久没动笔的雅致了。

“忽然有了些诗兴罢了。”郑成功满意地笑道。

“就是这兴致价值千金。比起苦吟伏案,这种灵光乍现更是难能可贵。”林统云笑道。

此时此刻,两人正置身于瓯江边的群山之中,磐石卫有传令官来报:“磐石卫有客造访,找统云先生。”

“何人?”林统云问道。

“一位壮年男子,自称朱大咸。”

“朱大咸?”林统云皱眉,他对此姓名并无印象。

两人回到磐石卫,访客朱大咸已在会客厅里久候。此人约莫三十过半,瘦若干柴,却目光精悍。这种瘦弱和凶悍结合的气质,让林统云不由得心生古怪。

“阁下光临,有何贵干?”林统云问道。

“鄙人带家父书信一封,呈于林统云阁下。”男子言罢,从怀里取出一信封,递给林统云。

林统云没有草率接过,而是问道:“敢问令尊是?”

“家父在日本长崎和阁下有过一面之缘。曾侍奉于监国鲁王朝廷的朱舜水,不知阁下是否记得?”

“原来是舜水先生之子,失敬失敬。”林统云不由重新审视此人的容貌,还真和朱舜水有几分神似。

朱舜水本名之瑜,“舜水”二字只是号。先前提到过,他奉监国鲁王之命四处筹备粮草,频繁奔走于日本、安南之间,并在长崎和林统云相识。

“不敢,鄙人也曾跟随父亲赴长崎,只可惜统云阁下那时身在琉球。久闻阁下大名,却无缘拜见。”朱大咸谦逊道。

朱舜水是浙江人,其家里人在温州附近出现并不奇怪。

“舜水先生可安好?传闻他去了安南……”

“家父在安南遭遇大难,九死一生,继而又去了长崎,如今已回到厦门。”

“舜水先生以抱病之躯为国奔走,可敬、可敬!”林统云犹记得朱舜水在长崎咳血卧床,险些埋骨他乡。

“家父虽病弱,却有为国捐躯之决心,故而能从安南的大劫中全身而退。”

“敢问安南大劫是?”林统云问道。

彼时的安南仍属于黎氏王朝的统治,但权臣莫氏篡夺了国家大权。国王黎氏决心讨伐莫氏。这是一次伸张“大义”的战争,要让世人承认此战上顺天意,需献上一人祭“大义”之旗。朱舜水凑巧逗留安南,便成了“祭旗”之人,但因他不愿对黎氏行君臣之礼,锒铛入狱。

朱舜水是明臣,若对安南王朝行君臣之礼,岂不是成了“二国之臣”?在中国,此等行径被称作“二臣”,是人人得而诛之的。故而朱舜水坚决拒绝对黎氏国王行礼,做了五十日阶下囚。

出人意料的是,安南的民众竟为朱舜水的忠节气概折服。朝廷迫于舆论压力,只能将其特赦,免去其君臣之礼,以国客待之,另外还邀请其撰写讨贼檄文,朱舜水自然是欣然答应。

正因这段插曲,朱舜水在安南多逗留了些时日,入夏后才返回长崎。其后,他听闻国姓爷出兵北伐,便快马加鞭地返回了厦门,只为追随北伐大部队。

从朱大咸那儿了解了大致情况后,林统云才打开信封。正如其子所言,这是一封从军的请愿书。一言一语、一字一句,无不蕴藏着老文人的救国热血。林统云心生敬佩,热忱道:“舜水先生国士无双!林某这便将此信呈予招讨大将军!”

“鄙人代父拜谢先生引荐之恩!”

热情平息后,林统云问道:“说起来,舜水先生今年贵庚?”

“差两年花甲。”朱大咸如实答道。

“如此高龄,还是带病之躯,是否……”林统云有些犹豫。

朱大咸恳求道:“不必忧心,家父的身子还算硬朗,否则何以在安南熬过牢狱之苦。再者,若家父得以从军,鄙人必会侍奉其左右,不会给大军添麻烦。”

林统云见对方如此决绝,便从郑成功那儿争取到了应允。朱大咸喜出望外,恨不得立刻回厦门接父亲,郑成功对其苦笑道:“转告老先生,不必急于一时,眼下不过是漂在海上。若真有心从军,明年三月……明年三月,我军将在磐石卫集合。”

分散驻扎在各地的部队会向总部实时汇报造船、制器的进度。结合粮草筹备的情况,郑成功决定明年三月再度北伐。

同年年末,郑成功从磐石卫南下,在闽浙边境的沙关过了除夕。无论是作诗,还是作战,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开年之后是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这年二月,郑成功再次返回磐石卫。

第25章 斩龙

三月二十五,磐石卫集合!

郑成功给各部队下了严格的限令,全军不得有一船一卒迟到。各部队分散已久,出征前必须进行共同演练。郑成功还心存一大患,便是那投敌的施琅。

郑家水师的通信机制皆由施琅亲手创建,郑成功不得不将其革新,否则就是自寻死路。然而无论机制如何变化,只要原有的根基不变,必然骗不过慧眼如炬的施琅。推翻重建,谈何容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