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台海风暴:郑成功与大明王朝(出书版)(80)

作者:日]陈舜臣 阅读记录


《国姓爷合战》以中日混血郑成功致力复兴大明、求援日本的历史事实为根基,虚构了五个章节。文中,明右将军李踏天勾结鞑子,卖国求荣;大司马将军吴三桂救下落难皇子,潜藏在九仙山;长公主(皇帝之妹)栴檀乘小舟漂泊至日本平户,被当地人和腾内所救。而这和腾内是明廷旧臣之子,其父触犯明帝天威,隐居于日本平户,和当地女子生下了和腾内。和腾内得知大明战乱,携双亲赶赴明土。和腾内之父求助于女儿锦祥女(和腾内同父异母之妹)之夫甘辉,希望其能出兵救援。甘辉先是犹豫,但随着锦祥女身死,他终于下定决心,结盟和藤内。联盟军迎回幼帝,和吴三桂协力复兴大明。这期间,和藤内被朝廷赐封“延平王”。

据传,近松在写作之前专门走访了大阪。在此期间,他从南方经营走私的船家处收集了各种关于国姓爷的事迹,以此虚构了这个故事。此作品在竹本座上演了十七个月,其中包含了“九仙山建立军法”“长公主旃檀逃亡”“千里竹林打虎”等脍炙人口的桥段,使得日本民间对中国的好奇愈演愈烈。首作大获成功后,近松继续创作了《国姓爷后日合战》《唐船噺今国姓爷》等作品。

近代以来,小山内薰于昭和三年在筑地小剧场重演《国姓爷合战》。昭和五年,久保荣创作《国姓爷新说》,将其搬上了新筑地剧团的舞台。小山内薰侧重于《国姓爷合战》的服饰演绎,极力还原两百年前的“本味”。三宅周太郎评价近松作品的本质是“世界同一观感”,久保荣则将小山内的演绎方式上升到了“趋势”的高度。王朝间的利益得损、领土掠夺、民族压迫等矛盾混杂于战争之中。这暗讽了1930年前后日本身处“二战”前夕的高压政治。

另外在文学小说层面,社会评论家白柳秀湖著有《常夏之国》(1926),长谷川伸著有《国姓爷——飞黄大船主》(1942)。

后者主要讲述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的生平,在郑成功起势前便戛然而止。作者长谷川伸打算写续集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昭和十六年7月,长谷川伸赴台一月余。在此期间他走访台湾各地,收集文献,还专程实地考察了热兰遮城。

“二战”后,矢代静一的《国姓爷》(1958)在“文学座”上演,还诞生了别具特色的人偶剧。

如此看来,日本民间对国姓爷郑成功从古至今都持有某种英雄情结;通过这位中日混血英雄的生平,能了解明末清初的中国历史,并以日本人的视角获得共鸣。即便是在锁国政权之下,即便已有了上千年的文化交流,对神秘大陆的憧憬都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但与此同时,两国人民在各个领域的往来又从未中断过。政治上的波动通常会第一时间呈现在两国关系上。这足以佐证两国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明治以后,日本对中国的态度突变,转而对其侵略。纵观日本历史,涌现三次“国姓爷热潮”,分别在近松《国姓爷合战》上演期间、甲午战争前后以及“二战”开始以后。上述三个时期皆是日本民间关注中国的时期。“国姓爷热潮”的产生不足为奇,但问题是这位英雄的存在,对日本人而言究竟有何意义?以日本人的情感去理解,他们或许会将郑成功和日本战国时代英雄人物进行对比。

陈舜臣的《台海风暴:郑成功与大明王朝》舍弃了上述固有的“郑成功观”。这恰恰是本作的闪光之处。本作最初连载于学艺通讯社旗下的报刊,始于昭和四十九年11月26日,完结于昭和五十年1月30日,共计三百六十个章节。在本作连载之前的昭和四十六年,描写郑芝龙的《大唐探案录之长安风云》已在刊物上连载。两部作品算是陈舜臣描绘明末清初历史的“两部曲”。

陈舜臣可谓是中日两国文学之间的“桥梁大师”,迄今创作了众多围绕中国史以及中日交流史的文学作品。其中,《中国的历史》《陈舜臣说十八史略》《三国史秘本》《中国任侠传》《小说马可波罗》《新西游记》等作品展现了他对中国古典名著深厚的造诣,以及独一无二的想象力。《太平天国兴亡录》《甲午战争》《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等作品通过严密的历史考证,基于国际视角阐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各种疑问难点。

《大唐探案录之长安风云》和《台海风暴:郑成功与大明王朝》虽是以明末清初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却涉及了中日交流史。作者意在通过郑氏父子的生平,展现日本在中国史中所处的位置。陈舜臣在遵循史实的基础上,绘声绘色地谱写了明末清初波澜壮阔的历史。

郑成功是大明海商郑芝龙在平户和日本妇人田川氏所生,乳名福松。郑芝龙先是继承了海商团伙首领颜思齐的衣钵,其后接受明廷册封。宽永七年(1630),年仅七岁的郑成功应其父的要求,渡海归乡。他天资聪颖,通过乡试,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可谓是前途无量。

彼时大明已名存实亡,先是“闯王”李自成攻陷京师,崇祯帝自缢,后有清军趁乱入关。在内忧外患之下,明廷内部却发生继位之争。郑芝龙在表面上拥护隆武政权,一面向清廷示好,一面安排郑成功坚持侍奉明廷,给郑家留了后路。

郑成功不屑于父亲的“两面派”之举,坚持自己的忠君爱国之道。他和父亲分道扬镳,辅佐永历帝复兴明室。然而首次北伐在羊山遭遇风暴,无功而返;第二次北伐兵临南京城下,却遭清军痛击。

在郑家军撤回厦门的第二年,郑成功将矛头指向了荷兰占领下的台湾。经过一番苦战,郑家军夺取了荷兰人在岛上的据点——热兰遮城和赤嵌城。本作就此落下帷幕。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一直到三十九岁英年早逝(1662),都未放弃重返大陆的志向。据传,郑成功在临终前忽然回光返照,捶胸顿足,高声道:“苍天,何以要郑成功孤忠一生,落得忠孝两不全之境地?”

作者笔下的郑成功心知自己身体流淌着日本血脉,因而更加执着于中国人之身份。文中不避讳其心浮气躁、为贯彻军规而导致部下离心等缺点。对其至死坚持孤忠之道却夙愿不偿的结果,作者不仅表达同情,更将其塑造成一种历史宿命的悲剧。

至于颜思齐之后代阿兰和统太郎这对同父异母的姐弟、阿兰之夫吉井多闻等角色塑造,以及郑芝龙继承颜思齐衣钵的正当性之谜,乃是作者意图从多角度探求郑成功和日本的渊源,并在其中添加历史悬疑性。在一干明清皇帝、文臣武将之中,作者特别着墨于朱舜水,值得读者寻味。

本作在描绘郑成功波澜一生的同时,讲述了中国史复杂的结构变迁,顺带探究了人与史之关系。对郑成功其人的文学塑造,可谓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中日恢复邦交的时间点创作这部作品,必然有其独到的深层含义。

尾崎秀树

日本文艺评论家、作家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