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台海风暴:郑成功与大明王朝(出书版)(24)
作者:日]陈舜臣 阅读记录
郑芝龙亲自去替好友收尸。隆武帝不敢出面。群臣皆战战兢兢,生怕郑芝龙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他们已预感到此事无法善终。据史书记载,当时郑芝龙伏尸恸哭哀极。
郑芝龙给陈谦风光大葬,并亲自在葬礼上诵祭文:“我虽不杀伯仁(陈谦,字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郑芝龙又下令:“将会葬者之姓名写在墙壁上!”
文武百官,但凡和郑芝龙有交情的,无一人缺席葬礼。剩下的官员也大多因畏惧郑家势力,只能硬着头皮参加葬礼。他们心里都明白,若因此惹来郑芝龙的仇视,不会有好下场。以清高闻名的郭迁在葬礼上大骂:“给大逆不道者操办如此盛大之葬礼,究竟是何居心?尔等竟还争相参列祭拜,我大明就供养了你们这帮厚颜无耻之辈?”
翌日,郭迁的尸体被发现在臭水沟中,显然是被殴打致死。更令人头皮发麻的是,尸首虽遍体鳞伤,但唯独面部完好无损,仿佛是特意为了向世人表明身份:我是郭迁。此事一出,未曾参列葬礼的廷臣无不惊惧。这远未结束,接下来的数日里,三四名高官忽然人间蒸发。显而易见,这几个人间蒸发者全是如郭迁那样拒绝出席葬礼的。
朝野议论纷纷:“这是连夜潜逃了?”“哪里逃得了,必然是被杀人灭口了!不出意外,过几日便会像郭迁那般横尸荒野。”郭迁那般面目全无损伤,是谁下的毒手一目了然。此事非同小可,却没人敢说破。即便是隆武帝的亲信,也纷纷躲在宅邸里不敢出门。题在墙壁上的会葬者名单仍在,仿佛在发出无声的警告:未列名者,出门谨慎。建宁城内人人自危。身居宫闱的隆武帝对此浑然不知,一心只盼早日抵达湖南。
从建宁北上便是仙霞岭。郑彩率部队驻守此处,再往前行便会与清军遭遇。若想避开清军主力,只能绕道西南,走汀州方向。隆武帝不愿再坐以待毙,表态道:“朕要即日移驾汀州!这建宁,朕是一日都不愿待了!众卿若不去,朕就独往!”话已至此,群臣岂能弃皇帝而不顾,只能勉强奉陪。
依明朝兵制,朝廷中枢设有前、后、左、右、中五大都督府,各府各有左、右两名都督坐镇。都督官居正一品。
都督下达了出征的命令:“从延平府入汀州!”然而这道军令遭到了士卒公然抗命。若只是军法处置一两人倒罢了,但公然抗命是全军!面对如此情况,将校们只能硬着头皮游说众士卒:“弟兄们是想返乡回福州、泉州了?湖南天高地远,大家不愿去,我等能理解。但你们想想,要回沿海,是不是要先回延平府?或许到延平府,陛下就改主意了。”这些将校又何尝不想回乡。都督来自五湖四海,但各军的中、下级将校几乎都是福建人。“那咱就把话说定了,就去延平府,再远不奉陪!”上下总算妥协,大军磨磨蹭蹭地开赴延平府。
延平外号“铜延平”,并非由于此处产铜,而是因为此处的城防如铜墙铁壁一般坚实。简而言之,延平是天险要害之地。
大军入延平府境内后立刻陷入寸步难行的困局。隆武帝见队伍迟迟不动,问左右:“怎还不前进?前方有障碍?”
“陛下少安毋躁,士卒正在前方开路。”左右吞吞吐吐道。他们心里清楚:哪里是怪石嶙峋、荆棘树木挡路,而是士卒不愿意再前行。瘫坐在原地的士卒,将原本就狭窄的山道堵得水泄不通。
“咱到了延平,就能回福州?俺可不想走冤枉路了,除非皇上能下旨担保……”
“对、对!没皇上的旨意,俺就坐这儿不走了!”
“算上我一个,有这些弟兄做伴,坐上几日又何妨?”
所谓法不责众。这种抵触的呼声一传十、十传百,顷刻间在军中蔓延开来。不仅是士卒,将校们也怨声载道。数位都督已察觉到事情不妙,立刻出面安抚。然而无论他们如何软硬兼施,士卒是宁死都不愿前往汀州了。
此刻隆武帝对骚乱一无所知。但这又能拖延着瞒多久?毕竟,士卒要的不是其他,正是隆武帝亲口下旨。
“俺能坐着,还惧你军法处置?来来,一刀了结了俺,自然有弟兄来接俺的班!”士卒不惧死亡,一副软硬不吃的赖皮态度,确实让人束手无策。事已至此,都督们除了放下姿态好言相劝,别无他法。
“俺坐也坐了,狠话也说了,让大人你劝两句就乖乖听话,面子往哪里搁?”其中一个士卒嘀咕道。
一名脑子灵光的都督同知马上逮到了这破绽,接话道:“你一小小士卒尚要面子,陛下如何不要?你看是不是这道理?”于是,面子便成了双方交涉的突破口。一番讨价还价后,士卒总算是做出了妥协,愿意去延平府,但绝不可能再进军江西,更别说远征湖南……这是底线。士卒是一步都不肯退让了。
福州,隆武帝是宁愿单骑远征都不愿返回。这样,一边是不愿去湖南,一边又不肯回福州,那只能折中,各退一步:“到了延平府,就在那儿安家!不继续去汀州,但也不会回福州。”大部分士卒接受了折中之策,但还有小部分顽固者不愿妥协。都督同知拿出了“杀手锏”:“腿长在你们自己身上,想回福州,谁能拦得?到了延平府,跳闽江里游都游回去了!”这相当于明目张胆地怂恿士卒做逃兵了。
但是要说服偏执顽固的隆武帝可就没那样简单了。若将军队的现状如实禀报,必然只会适得其反。都督们字斟句酌,拐弯抹角地向隆武帝禀报:“军中有将士表示,除非兵部能筹集、供给三个月的粮草;否则,他们不愿再进军汀州。”这话看似有商量的余地,但眼下筹集三个月的粮草无异于痴人说梦。
隆武帝暴跳如雷,吼道:“岂有此理!给御林军下令,敢出此言论者,统统斩了!”
“陛下息怒……御林军不过几百人,而抗命的士卒,算上对此说法心存支持者,恐怕过万。陛下这道命令,是将御林军往火坑里推……”隆武帝这才意识到事态之严重,不敢作声了。
都督们和士卒苦苦交涉之时,郑芝龙就悠然自得地小憩,仿佛身边的骚乱不存在一般。显然,这场骚乱的幕后黑手便是郑芝龙。因挚友冤死,阻挠汀州之行,算是他对隆武帝的报复。但有一说一,士卒本就抵触此次远征,郑芝龙所做的只是稍微煽风点火罢了。即便没有他暗中怂恿,这场骚动也在所难免。毕竟隆武政权根本不会收买人心,甚至不在乎人心。
二月,隆武帝进入延平府,并在此“安家落户”。
第10章 仙霞岭
此时此刻,郑成功正随军驻扎于仙霞岭。仙霞岭耸立于闽浙边境,是连接两省的必经之路。武夷山脉盘踞其西南,盛产茶叶。盐和茶是在唐朝末期被课以重税的立国之本。官府在武夷山周边设立六大关隘,以杜绝茶叶走私。“仙霞关”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关。
明军副元帅郑彩的营帐便设在仙霞关内。论辈分,郑彩是郑成功的表兄,元帅郑鸿逵则是郑成功叔父。郑氏一族掌管着驻守在仙霞岭的明军。郑成功担任军中御营都督,持有御赐的尚方宝剑,这是隆武帝对其信赖的证明。不仅如此,郑成功还获得了隆武帝赐予的另一殊荣:仪同驸马。越是深受皇恩,地位超然,郑成功就越是忧心忡忡。
出征之前,郑成功返回安平和阔别十五年的生母相见,还没来得及叙尽母子之情,便被隆武帝一道圣旨召回了前线。也许是因为漂洋过海,多喜的身体略有抱恙。就算她在平户经常和唐人打交道,习惯了汉语和汉人风俗,但突然背井离乡来到安平城,还是没法彻底融入当地的生活。加之丈夫郑芝龙在福州,安平的郑家全部交由颜氏打理,阔别十五年的骨肉福松在军中赴险,这让初来乍到的日本妇人自然是闷闷不乐。即便如此,在郑成功临行之时,多喜还是强装笑颜道:“这安平城怎是平户那穷乡僻壤可比的?此处应有尽有,一日三餐都比平户料理可口。”郑成功岂能不知道母亲的心思。母亲那僵硬的笑容,让他感到更加愧疚。故而,他离开前恳请好友林统云:“我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归来……还望你多多关照家母,陪她用日语说说话,邀她去无尘庵散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