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26)

作者:金笔帛书 阅读记录

更何况,不说远的,就说眼前,刘表、袁绍二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们皆是想废长立幼,结果令兄弟反目,署僚分裂,最后竟弄得分崩离析家破人亡。天下人看到这两件事,皆议论纷纷。

那时候不仅曹操,还有诸位臣工们闲来无事还经常议论说刘、袁二人糊涂,废长立幼,令诸子起争竞之心,此乃取祸之道也。话音还未落呢,怎么我们这里也要来吗?

现如今看曹植风头无两,弄得世人皆知平原侯曹植,才华横溢、曹操甚喜,声势竟有压过曹丕之态,众人也皆忖度曹操有废立之心,一时间私下里议论纷纷,人心浮动。但目下曹操并未明着提这事,丁仪呢,更不会从他嘴里直接说出该立曹植的话,于是一切只能大家私下讨论,并不能当面给曹操谏言。但丁仪的意思太明显,那些忠正的大臣皆烦他挑拨如此是非,却因他没有挑明,也不便反驳。

但终有一日有人沉不住气了。这人便是崔琰。崔琰既是植妻之叔父,又做过曹丕之太傅。为人刚正不阿,向来忠言直谏,看不得这种废长立幼作乱之法。在他看来,世子一无残疾、二无过错,三又居长,立他为嗣天经地义,根本就不该另做他想。若非要论个贤愚,举个众人皆知的事例:

建安十一年曹操征并州,头一次留下二十岁的世子曹丕留守邺城,委派崔琰做他太傅,督导辅佐于他。那时候曹丕到底年轻贪玩,父亲不在没人管束,纵情去打猎游玩,崔琰看不过,上书严肃劝谏了一番,当时就有家人相劝于他,不必措辞太过犀利,再得罪了曹丕。崔琰道:“玉不琢不成器。肺腑忠言如若他不肯听,将来何堪大任?”便递了上去。谁知曹丕读了崔琰的上书,不但没恼,反而恭恭敬敬写了回信给他,感谢他的指正,并反省自己,从此收起玩心,奋发图强起来。

这本来是件不起眼的小事,可后来曹植也出了类似的事,两相对照,孰高孰低就看出来了:

曹植被封为平原侯后,曹丞相为儿子挑选署官,条件严格,知道邢顒为人公正廉洁,便选了邢顒做平原侯家丞。

那一阵子平原侯也算是自立门户了,少了在父母身边的管束,就有点放纵,整日家斗鸡走狗饮酒观花,散漫没有规矩,以至课业荒疏。

其家丞自谓受丞相委托辅佐曹植,自当尽忠职守方为人臣之道,于是屡次劝谏。一开始好言相劝,平原侯口内答应着,未见改过;再劝,有点不耐地应着了,还是未见动静;于是也有点生气了,严辞劝谏,说话也是有点不客气,登时激得曹植执拗脾气也上来了,诶,我就是不听你的。闹得不和,迎面遇见邢家丞也目不斜视,径直就走;听见他说话也不理。

那时候曹操还派了刘祯做平原侯庶子,刘祯也是饱学之士,曹植很赞赏他,于是故意把邢家丞冷落在一边,只与刘祯来往密切,赏文谈诗,弄得刘祯也很尴尬,平原侯见招,他是应承不是,不应承也不是,不得已上书与平原侯道:“家丞邢颙,北土之彦,少秉高节,玄静澹泊,言少理多,真雅士也。桢诚不足同贯斯人,并列左右。而桢礼遇殊特,颙反疏简,私惧观者将谓君侯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为上招谤,其罪不小,以此反侧。”也不敢与曹植太亲近了。

曹操一看闹得不太像样,干脆算了,把他两个都调开,邢颙去参丞相军事,刘祯与曹丕也很投契,去做了五官将文学。

在崔琰看来,这两相比较,就看出差距了,为主公者,须克己复礼、能纳良臣之谏、明辨善恶是非,这一点,五官将做的到。而他这个侄女婿,倒是个厚道人,无奈贵公子习气太重,眼高手低不踏实,说的好听点儿叫性简约不治威仪,说白了吧就是任性妄为不听劝导,并非良主之选。

可是丁仪哪管这些,如今看曹丞相被封了魏公,有了自己的封国与爵位,他便更兴头了起来,逮着机会就想撺掇着立曹植。

第15章 四公子的朋友(三)

那铜雀台自建好后,曹操常带人在此或饮宴。或作诗写文,或检阅军队操演。某一日又与臣属们邀到这里饮宴看歌舞。快结束时,大家先恭送了魏公,其余众人或三五成群要再聊一会儿的,有即刻要走的,就各自随便了。

彼时丁仪已有醉意,可巧崔琰听见他在跟谁说:“现如今魏公讲究选贤任能,啊,魏公英明,无论是什么位子,就应当任人唯贤,不问出身……”

崔琰知他意有所指。心想不能由着他如此兴风作浪,趁如今还只是苗头,一切都未显,如不据理力争,将他的意图弹压下去,只怕将来若成了势,恐招祸事,便忍不住道:“丁曹掾不可以偏概全。选僚属自然可以选贤任能,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比如你家里选族长主持家庙祭祀,难道不该是长房长孙方为正统,反倒要用旁支庶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