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25)
诸位看了吗,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免俗,即便曹操在夸奖丁仪,话里也是提着他的缺点。
其实曹操说这番话,一是确实赞赏丁仪,第二呢,他觉得丁仪可堪大用,必然要给丁仪找回颜面,如若不否定自己之前的做法,怎么能让丁仪摒弃前嫌,心平气顺地为己所用?这也是曹操会做人之处,反正女儿已经出嫁了,随口说说而已,又不能改变什么。他若选女婿时以才为重,身边多少才俊,怎么会选了这个庸常的夏侯楙呢?
然而这一番话一方面真个让丁仪觉得获得了认可,顿时扬眉吐气,自然对曹操感激不已;但同时呢,也刺激了丁仪,对自己的缺点更加遗憾,对这些年所受的白眼与不公更加愤懑,一朝得志,更忍不住地爆发出来,只是这愤懑不会冲向赞赏了他的曹操,那冲向谁呀?世人皆对他不公,他一时也不能谁给过他一个白眼儿、谁又取笑过几句一个一个找呀,诶,正好有议婚这个正事,曹丕就是个典型,于是乎曹丕就成了靶子,令丁仪积年的怨气全冲向他,从此认真恨了起来。
如今且说丁仪自进了相府,起先曹植未见他时,先听闻父亲对其赞赏有加,而后接触到丁仪,听其观点见识,确有独到之处,愈加赞服,一来二去也两人便混熟了。那时候曹植十七八岁,还未成年,一开始丁仪也只是与他泛泛之交,一心只用在建功立业、令丞相认可上。
谁知建安十六年正月,曹植等几兄弟被封侯,曹丕不封侯而被封为五官中郎将,掌皇宫宿卫,曹丞相给他置官署,又为丞相副,更是辅助丞相处理朝廷日常事务。这等封赏一下来,大家皆心照不宣,这等于说默认了曹丕作为嗣子与其他诸子不同的地位,大家皆认为这理所应当,可唯独丁仪,心里不舒服:
一是因为旧怨,曹二公子这样以貌取人者,竟也能交好运、做人主?他不服!第二呢,也是更重要的,他因心存芥蒂,与曹丕疏远,只是面子上的礼仪过得去而已,与储君关系不好,将来还能有何前途?
不过没关系,一切还未盖棺定论,还有的是变数,丁仪默默地想,把目光投向了曹操其余诸子,而平原侯曹植就凸显了出来。
彼时除卞夫人这三个儿子,其余诸子还小,曹植也刚二十岁,才成年。曹丕即已封官,本就与曹操诸臣属有公务相交,更何况曹操教导他谦虚谨慎,向诸老臣部将学习,不可托大,因此曹丕礼贤下士。再者曹操麾下聚拢来了一批文士,经常作诗写文,曹操是没有时间的顾及这些的,是故基本上由曹丕为首领,曹植也跟随其中,因此上上下下皆与兄弟二人相熟,关系都不错;曹彰呢,爱当武将,与这些文臣玩儿不到一块儿去,不掺和这些。
所以起先曹植看待丁仪,虽赞赏其才,但待他与其他朋友并无二致,可这丁仪与曹丕没甚来往,因此就显出他跟曹植关系较近。在丁仪看来,曹植性格开朗,没有什么架子,很是平易近人,对自己既赏识又以礼相待,便愈加亲近起来。而等曹植《登台赋》一出,丁仪不由得眼睛亮了。
且说曹植在那铜雀台上,当着文武百官,一赋成名,大放异彩,引得众人连连夸赞,曹丞相甚喜。丁仪便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同他的弟弟主动与曹植来往得更热络了,并且兄弟二人有事没事就在曹丞相面前夸赞曹植,一开始说“文采斐然,世所难有”,后来又说“读其文章便知其为人志存高远、豪迈洒脱,非常人所及也”,再后来又说“平原侯豪情壮志,不拘一格,颇有丞相风范”等等等等,不知凡几。夸得曹操心花怒放。
本来做父母的看自家孩子,就容易放大优点、忽略或宽容缺点,更何况有外人天天夸他好,就越来越觉得曹植好,甚至觉得诸子之中,唯曹植最可成大事。
再者说丁仪并不只是在曹操一个人面前夸奖曹植,他还注意广布舆论,每逢丞相与诸人皆在时,间或令曹植或作诗文、或答曹丞相所问,只要稍有亮点,丁仪便大加赞赏。
但丁仪有个聪明之处,那就是无论在外人看来他推曹植上位取曹丕而代之的意图有多明显了,他都绝口不提废立,也并不贬低曹丕。他只是夸曹植文采好、人品好、有心胸、有气魄。谁能说“你说的不对”?特别是当着曹操面的时候,大家也更是只能点头说对呀,没错。再加上曹操身边也有那么几个善拍马屁者,看曹操爱听什么就说什么,也跟着起哄,时间一长,曹操便觉得,子建民望很高嘛。
可曹操身边的中坚力量,那些亲信将领谋士们可不这么觉得。那时候长幼有序是普罗大众所秉持的正统观念,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