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鱼肠剑(出书版)(33)
作者:吴蔚 阅读记录
计然早已想明白可能面临的灾难性后果,但仍然毫不迟疑地答道:“我是宋国人,华登也是宋人,早年在宋国有一些交往。”
庆忌道:“原来你跟华登是旧识。”又道:“你跟华登相识,又出现在华登的藏身之所,如何叫人相信你没有跟刺客勾结?”
月女本说了不再理会庆忌,听到这里,忍不住跺脚道:“都说了是有人用华登之名,骗我和计然哥哥来这里。”
庆忌看了她一眼,居然立时信了,沉吟道:“即便如此,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人要引你们到此。”
计然不能说出所知真相,只得道:“我暂时也想不明白。但可能有人仍然希望太子殿下怀疑行刺事件是公子光所为,怕我和月女见到太子后说出真相,所以利用我与华登相识这一点,想借太子之手将我除掉。”
庆忌听了半信半疑,想了一想,才道:“本来你二人出现在这里,实难脱嫌疑,但月女肯定与刺客无干,不然当日也不会出手救我。就看在当日酒肆救命之恩上,我今日放你们二人走。但日后我若发现你计然与刺客勾结的证据,必当亲自取你项上人头,绝不食言。”
月女还待反驳,计然握住她手臂,道:“多谢太子殿下。”匆忙退出宅第。
月女完全不明白原委,问道:“太子庆忌是个糊涂人,认定华登是刺客,计然哥哥知道不是他,为何不明白告诉太子?”
计然摇头道:“我不能说。我刚告诉太子说公子光无辜,接下来又要说他的死对头华登是清白的,而我还跟华登是旧识,他会怎么想?”
长叹了一口气,道:“适才情势凶险无比,可谓千钧一发,如果不是月女救过太子庆忌,今日你我必死无疑。”
月女已逐渐明白是有人要借太子庆忌之手除掉计然和自己,道:“如此说来,那设计陷害之人,应该不知道我救过太子庆忌了?”
当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设计诱骗计然、月女至此的谋划者,肯定是真正的行刺主谋,姑且称他为某甲。某甲怕太子庆忌追查日紧,所以设法嫁祸给楚人,由华登承担了刺客罪名。但某甲派出的刺客当日尽死在五湖酒肆中,吴王僚又下了严令,不能张扬,某甲不知详细情形,也不知月女在关键时刻救了太子庆忌一命。由此可以推断,某甲必定不是吴国王室之人,虽然行刺一事并未张扬,但王室诸人仍能由不同渠道知晓吴王僚父子于五湖酒肆遇险一事,譬如太子庆忌亲叔公子掩余还因月女救过太子庆忌,当面向月女致谢。
之前计然推算放出“寿梦手书”风声者,便是行刺主谋,而这人肯定是吴国王室中人。而今既知某甲不知月女救过太子庆忌,那么放风者与行刺主谋某甲,便是不同的两方了。
这倒也是合情合理——某甲出于某种目的,派刺客行刺吴王僚,结果事败。身为吴国王族的某乙得知吴王僚遇刺,又知道吴王僚怀疑是公子光所为,遂适时放出风声,促使二者相斗,他好从中渔利。
那么某甲到底是什么身份呢?他知悉华登行踪,又知华登与计然相识。后者并不意外,某甲也不需要认识并了解计然,只需派人暗中监视华登的一举一动,便知他曾与计然两度见面交谈。但前者确实怪异,华登自楚入吴,是以身涉险,必刻意隐瞒行踪,以免为吴人所图。某甲又是如何知道华登人在吴地呢?
还是说,某甲就是楚人?似乎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华登决意入吴寻找盈娘时,某甲受命行刺吴王僚。他既知华登赴吴,便早有计划,无论行刺事成或不成,都以华登为替罪羊,转移吴人视线,如此便能放松关卡搜检,他可以从容逃回楚国。也正因为某甲是楚人,华登才完全放松警惕,某甲得以往饮食中下毒,不费吹灰之力毒死了华登及其侍从。
新疑问随之出现,某甲的计划几近天衣无缝,但目下局势却并非他先前预料,吴王僚及太子庆忌最先怀疑的不是楚国,而是公子光,吴国大起内讧,对楚国大为有利,某甲哪怕旁观也好,为何要杀死本国大夫华登?
也就是说,某甲不是楚人,杀死华登,只是为了让他承担刺客罪名。
那么到底是什么人,既洞悉华登行踪,又要行刺吴王僚,并将行刺罪名嫁祸楚国,从而挑起吴、楚两国相争?
推测起来,晋国嫌疑最大。早在数十年前,晋国便以“扶吴抑楚”为国策,并为此而不遗余力。
早年吴国遵守盟约,频繁攻楚,楚军疲于奔命,应接不暇。而自吴王僚即位,已不再认真执行盟约,仅三次兴兵伐楚,前两次是为了除掉公子光,后一次则是因争桑叶而受到楚国挑衅。
几年前,宋国内乱,吴国派军队随华登赴宋援救华族,与晋、齐等中原诸国结怨。
或许自那时起,晋人便对吴人起了警觉之心,预备挑起楚、吴相斗,令两大强国两败俱伤。当派在楚国的间谍禀报楚国大夫华登将要赴吴后,晋人便制订了周密计划,派某甲入吴主事。某甲也料想行刺多半不能成,但只要能嫁祸楚国,便算达到目的,是以不顾吴王僚猜疑公子光正重、吴国局势动荡,非要强行将矛头引向华登及其背后的楚国。
但又有新的疑问,某甲何以一定要攀引计然与月女至华登住处,欲借太子庆忌除掉二人呢?某甲既严密监视华登,不难知道华登与计然是旧识,或许因华登而留意到计然,亦监视了其行踪,知道他也在派人调查行刺案。但计然对其没有致命威胁,太子庆忌何等势力,都未找到蛛丝马迹,计然又有何能耐呢?
除非是某甲知道计然的真实身份,发现他人在吴国,又与华登见过面,便有意借此良机,将其一并铲除。也就是说,计然是真正的目标,月女只是附带,计然今日能保全性命,全仗着当日月女随手扔出的一只陶杯。
又反复思虑过一回,计然愈发确信是晋人所为,心中悲伤难止,暗道:“我自幼离开晋国,做了宋国人,晋国却仍然有人视我为威胁。”
月女见计然神色有异,问道:“计然哥哥,你怎么了?”又道:“你是不是因为一时想不到办法揪出真凶而难过?其实也不要紧,天网恢恢,终究有一日,真相要大白于天下。”
计然心头微叹。不是没有办法追查某甲,既然确认是晋人所为,办法便有很多。晋国在吴地派有官吏,这官吏除了联络两国外,也肩负有监察吴国的秘密使命,不会不知道某甲所行之事。而某甲在吴地的住所、兵器等,也一定是由该官员提供。
只是,一旦追查到某甲,晋人阴谋败露,吴国势必对晋国开战。他到底还是晋国人,即使身在异国他乡多年,也做不到反过来对付自己的母国。
那一刻,计然决意放弃追查吴王僚遇刺案,以免再令月女陷入凶险境地。他最初卷入其中,也只是为了月女,而月女也并非真有兴趣,之前是为了孙武,而今则是因为好奇。她真正放不下的,其实只有五湖公命案。
某甲意在引发吴、楚战争,断然不会留下刻意指向公子光的线索,也就是说,不是某甲杀了五湖公,是另外有人想借势行刺事件,引吴王僚怀疑公子光。这个人,会不会就是某乙呢?
而这个某乙并非无迹可寻,他曾向大夫邢平试探过寿梦手书一事,邢平明知道其人姓甚名谁,可偏偏不肯说,又该如何是好呢?
思虑至此,计然忽想起来不知邢平目下处境如何,便欲引月女入城,赶去邢氏府第。月女却道:“我想去市集剑坊玩一会儿。”
因为月女不喜欢身后有人跟着,计然此次出门未带侍从,不免有些不放心。
月女笑道:“计然哥哥太拿我当小孩子看了。之前不认识你时,我不也在山林中好好过了十五年吗?”
庆忌道:“原来你跟华登是旧识。”又道:“你跟华登相识,又出现在华登的藏身之所,如何叫人相信你没有跟刺客勾结?”
月女本说了不再理会庆忌,听到这里,忍不住跺脚道:“都说了是有人用华登之名,骗我和计然哥哥来这里。”
庆忌看了她一眼,居然立时信了,沉吟道:“即便如此,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人要引你们到此。”
计然不能说出所知真相,只得道:“我暂时也想不明白。但可能有人仍然希望太子殿下怀疑行刺事件是公子光所为,怕我和月女见到太子后说出真相,所以利用我与华登相识这一点,想借太子之手将我除掉。”
庆忌听了半信半疑,想了一想,才道:“本来你二人出现在这里,实难脱嫌疑,但月女肯定与刺客无干,不然当日也不会出手救我。就看在当日酒肆救命之恩上,我今日放你们二人走。但日后我若发现你计然与刺客勾结的证据,必当亲自取你项上人头,绝不食言。”
月女还待反驳,计然握住她手臂,道:“多谢太子殿下。”匆忙退出宅第。
月女完全不明白原委,问道:“太子庆忌是个糊涂人,认定华登是刺客,计然哥哥知道不是他,为何不明白告诉太子?”
计然摇头道:“我不能说。我刚告诉太子说公子光无辜,接下来又要说他的死对头华登是清白的,而我还跟华登是旧识,他会怎么想?”
长叹了一口气,道:“适才情势凶险无比,可谓千钧一发,如果不是月女救过太子庆忌,今日你我必死无疑。”
月女已逐渐明白是有人要借太子庆忌之手除掉计然和自己,道:“如此说来,那设计陷害之人,应该不知道我救过太子庆忌了?”
当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设计诱骗计然、月女至此的谋划者,肯定是真正的行刺主谋,姑且称他为某甲。某甲怕太子庆忌追查日紧,所以设法嫁祸给楚人,由华登承担了刺客罪名。但某甲派出的刺客当日尽死在五湖酒肆中,吴王僚又下了严令,不能张扬,某甲不知详细情形,也不知月女在关键时刻救了太子庆忌一命。由此可以推断,某甲必定不是吴国王室之人,虽然行刺一事并未张扬,但王室诸人仍能由不同渠道知晓吴王僚父子于五湖酒肆遇险一事,譬如太子庆忌亲叔公子掩余还因月女救过太子庆忌,当面向月女致谢。
之前计然推算放出“寿梦手书”风声者,便是行刺主谋,而这人肯定是吴国王室中人。而今既知某甲不知月女救过太子庆忌,那么放风者与行刺主谋某甲,便是不同的两方了。
这倒也是合情合理——某甲出于某种目的,派刺客行刺吴王僚,结果事败。身为吴国王族的某乙得知吴王僚遇刺,又知道吴王僚怀疑是公子光所为,遂适时放出风声,促使二者相斗,他好从中渔利。
那么某甲到底是什么身份呢?他知悉华登行踪,又知华登与计然相识。后者并不意外,某甲也不需要认识并了解计然,只需派人暗中监视华登的一举一动,便知他曾与计然两度见面交谈。但前者确实怪异,华登自楚入吴,是以身涉险,必刻意隐瞒行踪,以免为吴人所图。某甲又是如何知道华登人在吴地呢?
还是说,某甲就是楚人?似乎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华登决意入吴寻找盈娘时,某甲受命行刺吴王僚。他既知华登赴吴,便早有计划,无论行刺事成或不成,都以华登为替罪羊,转移吴人视线,如此便能放松关卡搜检,他可以从容逃回楚国。也正因为某甲是楚人,华登才完全放松警惕,某甲得以往饮食中下毒,不费吹灰之力毒死了华登及其侍从。
新疑问随之出现,某甲的计划几近天衣无缝,但目下局势却并非他先前预料,吴王僚及太子庆忌最先怀疑的不是楚国,而是公子光,吴国大起内讧,对楚国大为有利,某甲哪怕旁观也好,为何要杀死本国大夫华登?
也就是说,某甲不是楚人,杀死华登,只是为了让他承担刺客罪名。
那么到底是什么人,既洞悉华登行踪,又要行刺吴王僚,并将行刺罪名嫁祸楚国,从而挑起吴、楚两国相争?
推测起来,晋国嫌疑最大。早在数十年前,晋国便以“扶吴抑楚”为国策,并为此而不遗余力。
早年吴国遵守盟约,频繁攻楚,楚军疲于奔命,应接不暇。而自吴王僚即位,已不再认真执行盟约,仅三次兴兵伐楚,前两次是为了除掉公子光,后一次则是因争桑叶而受到楚国挑衅。
几年前,宋国内乱,吴国派军队随华登赴宋援救华族,与晋、齐等中原诸国结怨。
或许自那时起,晋人便对吴人起了警觉之心,预备挑起楚、吴相斗,令两大强国两败俱伤。当派在楚国的间谍禀报楚国大夫华登将要赴吴后,晋人便制订了周密计划,派某甲入吴主事。某甲也料想行刺多半不能成,但只要能嫁祸楚国,便算达到目的,是以不顾吴王僚猜疑公子光正重、吴国局势动荡,非要强行将矛头引向华登及其背后的楚国。
但又有新的疑问,某甲何以一定要攀引计然与月女至华登住处,欲借太子庆忌除掉二人呢?某甲既严密监视华登,不难知道华登与计然是旧识,或许因华登而留意到计然,亦监视了其行踪,知道他也在派人调查行刺案。但计然对其没有致命威胁,太子庆忌何等势力,都未找到蛛丝马迹,计然又有何能耐呢?
除非是某甲知道计然的真实身份,发现他人在吴国,又与华登见过面,便有意借此良机,将其一并铲除。也就是说,计然是真正的目标,月女只是附带,计然今日能保全性命,全仗着当日月女随手扔出的一只陶杯。
又反复思虑过一回,计然愈发确信是晋人所为,心中悲伤难止,暗道:“我自幼离开晋国,做了宋国人,晋国却仍然有人视我为威胁。”
月女见计然神色有异,问道:“计然哥哥,你怎么了?”又道:“你是不是因为一时想不到办法揪出真凶而难过?其实也不要紧,天网恢恢,终究有一日,真相要大白于天下。”
计然心头微叹。不是没有办法追查某甲,既然确认是晋人所为,办法便有很多。晋国在吴地派有官吏,这官吏除了联络两国外,也肩负有监察吴国的秘密使命,不会不知道某甲所行之事。而某甲在吴地的住所、兵器等,也一定是由该官员提供。
只是,一旦追查到某甲,晋人阴谋败露,吴国势必对晋国开战。他到底还是晋国人,即使身在异国他乡多年,也做不到反过来对付自己的母国。
那一刻,计然决意放弃追查吴王僚遇刺案,以免再令月女陷入凶险境地。他最初卷入其中,也只是为了月女,而月女也并非真有兴趣,之前是为了孙武,而今则是因为好奇。她真正放不下的,其实只有五湖公命案。
某甲意在引发吴、楚战争,断然不会留下刻意指向公子光的线索,也就是说,不是某甲杀了五湖公,是另外有人想借势行刺事件,引吴王僚怀疑公子光。这个人,会不会就是某乙呢?
而这个某乙并非无迹可寻,他曾向大夫邢平试探过寿梦手书一事,邢平明知道其人姓甚名谁,可偏偏不肯说,又该如何是好呢?
思虑至此,计然忽想起来不知邢平目下处境如何,便欲引月女入城,赶去邢氏府第。月女却道:“我想去市集剑坊玩一会儿。”
因为月女不喜欢身后有人跟着,计然此次出门未带侍从,不免有些不放心。
月女笑道:“计然哥哥太拿我当小孩子看了。之前不认识你时,我不也在山林中好好过了十五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