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霜台+番外(315)

作者:星津归春洲

苍驳明晓圣意,提笔便书:清君侧,诛外贼。

此六字正中圣心,皇上满意地点点头。

两年前,外患初平之时,苍驳便上书奏请皇帝,允其启用身边亲信组成小宗使,欲查当年属国起兵之事。

皇帝阅帖后,当即批复四字:严查不殆。

这两年里,苍驳虽避世于林,但暗中一直在命小宗使深查当年之事。

苗耒国、宣国,乃至东边不及起兵的东渊国,三国皆俯首百年之久。

北边苗耒国,虽国土不广,但物饶颇丰,是为鱼米之乡。其年年纳贡,从不间断。且离秋国征贡适量,并不曾闻民怨之声。

南边宣国,风吹草低,牛羊成群,进贡之物以膘肥体壮的牲畜为主,尤其马匹。众所周知,宣国多出骏骁,而骊马是为上等,其双胯壮硕,鬃毛油亮,蹄间三寻,日行千里,深得皇亲贵胄喜爱。

东边东渊国,呈三面环海之势,人人善水,百姓以渔业为生,年年进贡多以海物珠珍为主。

皇上刚继位那年,东渊国为贺新帝登基,特遣使者来朝,奉上一串千年砗磲。一百零八颗砗磲,用蛟筋穿之,以血珊瑚为坠,价不可估。

天下大统之业,必由强者为之。而那个强者,生于离秋立国之后的第三百年,一副金戈,征战四方,一统三国,成下霸业。

一百年里,三国皆相安无事。

而一百年后,三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起兵谋反,实在疑点重重。

一无绝对胜算,二无常青之盟。

若东边骤然偃旗,同年起兵的苗耒、宣国无疑被悬于刀尖之上。故而,此三国之间是凭何建立的信任?难道就这般有把握对方一定出兵?

真相扑朔,两年来,苍驳一直锲而不舍地追查,他相信,此事定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原因。或者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不然,此三国,无论哪国也不敢冒着灭国之险来赌上这一局。

在两个月前,小宗使查上一位名叫王许的经商之人。

王许虽在万聿城经商十余年,却并非万聿人士,且户籍不明,年事不详。让小宗使注意上王许,是发现,王许同苗耒国、宣国有着密切往来,频繁出入此二国,其名义上是商往,但实际却与两国官府有所联结。

其人有一妻二妾,但膝下无子,两年前过世后,一身家业后继无人。而前两日,苍驳去的那间废屋,便是王许名下的其中一处田产。

有些奇怪的是,王许似乎早料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便提早立下遗嘱,将家业以正偏三分,留予三位夫人。唯独那栋废屋,王许留给了身后的自己,并嘱咐三位夫人,在他死后,一定将其葬于废屋旁的流苏树下,棺头朝向日出之方,毋庸立碑,亦不必祭扫。

此人此举,不禁令人生疑,小宗使将废屋里里外外翻找了一遍,却并未发现可疑之物,只得先将废屋之事暂时搁置,转而顺着王许这条线往下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直到十日前,查上了当朝大理寺卿沈匕的头上。

沈匕乃正三品,朝之重臣,若无圣令,小宗使不敢轻举妄动,毕竟此事一旦查起来,必定牵连甚广,引发朝野震荡。

且此事一旦被沈匕察觉,不但打草惊蛇,他定然还会想尽办法毁灭证据,或许未等到小宗使找到证据,反被其倒打一耙。

要知道,大理寺卿主邢狱,最擅詈夷为跖。所以,若无皇帝授命,且无凭无据,这位正三品大臣还当真动不得。

若夫墙上那幅画,或许是冥冥注定,实乃一个意外的发现。

只是不知,王许将这样一幅机密暗藏之画,随意绘于来人皆可观睹的墙上,到底是一时兴起,还是另有深意。抑或是,过于自负?

今日,苍驳来此也是为两件事。

其一,问皇上求道旨意,批准继续顺着沈匕这条线查下去。

其二,为估鶠之事。

第一件事,原本早该请旨,只是恰逢估鶠作乱,才不得不暂且搁下。如今估鶠之祸已去,也是时候将其提上桌案。

而这第二件事,苍驳另有打算。

天下人皆知,巫蛊之术是为苗耒国之独粹。上至王公,下至平民,皆奉之如神。若此时传出发于离秋国都城的估鶠之乱乃巫术所致,即便不指明,也能引得天下人联想到几年前曾兵扣商阴的苗耒国。

届时,关于苗耒国用巫蛊之术祸乱万聿的流言便会甚嚣尘上。众口铄金,必将苗耒国推于风口浪尖之上。

苍驳心里知道,即便是苗耒国最好的巫师,除非有神助,否则绝对驱使不了上古魔煞。

而皇帝心里亦很清楚,苗耒国在经历两年前那一场君亡之战后,绝无胆子再敢作乱,至少不会如此明目张胆。但是,害怕战乱的百姓却不会相信。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