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9)
我说:“范仲淹呢?”
周伊水说:“很多人支持他,虽然还是敌不过反对党。范仲淹曾经上章批评过朝政,被贬了。欧阳修跑去替他辩护,也被贬了,贬得很厉害。”
我说:“被贬成什么了?”
周伊水说:“知县。后来被召回京。没几年,范仲淹主持了‘庆历新政’,欧阳修又支持他,并积极参与,范仲淹又被贬了,欧阳修也是,不过这次贬得不太厉害,贬成知府了。欧阳修这个人,是不是很有意思?”
我说:“我觉得他很重义气。”
周伊水说:“不是义气,而是正直,支持他认为是对的,反对他认为是错的,就像后来他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
我说:“王安石变法中欧阳修是反对派?”
周伊水说:“不算。不是真正的反对派,只是不赞成青苗法而已。说到变法还得提苏轼。”
我说:“苏轼怎么了?”
周伊水说:“后面说。被贬为知府的第二年,欧阳修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间’。后来欧阳修陆陆续续调动过几次工作。”
我说:“贬了还是升了?”
周伊水说:“没贬也没升,无非是从这个地方调到那个地方作知府知州之类,又从那个地方调到另外的地方作知府知州之类。直到他四十八岁的时候才又被召回京,参与编辑《新唐书》。他在五十一岁左右的时候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了进士考,并录取了苏轼、苏澈、曾巩等人。”
我说:“苏轼是欧阳修录取的?”
周伊水说:“嗯。”
我说:“那欧阳修不就是苏轼的老师了?”
周伊水说:“是。欧阳修是晏殊录取的。晏殊十四岁的时候以神童的身份被推举到朝廷做官,被赐同进士出身。”
我说:“什么是同进士出身?”
周伊水说:“后面说。他三十岁的时候就做了翰林官,这非常不容易。”
我说:“什么是翰林官?”
周伊水说:“就是在翰林院里面做官。翰林院是官场上的清贵之所,所以翰林官是既清且贵之人,只有学识最渊博最有才华的人才能做翰林官。翰林官简称翰林。人人都以能够做翰林为荣耀。开始时翰林只是皇帝身边的顾问,后来慢慢跟宰相分割权利,发展到最后,选宰相都要从翰林中选。翰林是才华、学识与权力相结合的最高顶点。”
我说:“什么是宰相?”
周伊水说:“宰相是朝廷的行政首脑,它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职位。比如,任丞相或相国之职的人就是宰相,再比如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后,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这三个部门的长官就是宰相。”
我说:“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宰相是一种官职。”
周伊水说:“晏殊三十岁的时候就做了翰林,欧阳修五十一岁的时候才做到翰林。范仲淹只比晏殊小两岁,但他是晏殊的门生。范仲淹参加考试时是晏殊主持的。张先也曾在晏殊手底下做过事。当时很多名流大臣都跟晏殊有点关系。他最喜欢组织各种各样的吟诗唱词酒会,家里总是宾客云集。他对政治没兴趣。他没怎么受过苦,对爱情也没有特别的经历,所以他写的诗词都有点牵强,比如写男女之情之类的,不太深刻。反正他没事做了就写写诗词,说说男女之情或者说说自己的舒适生活,一辈子没什么野心。过世时,宋仁宗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
我说:“太平一生的宰相词人。”
周伊水说:“欧阳修曾说过,要给苏轼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他预言这个人一定会有出息,并称三十年后再也不会有人提到自己,人们口耳相传的将全是苏轼的名字。他没说错,不到三十年,苏轼就名满天下了,但是人们依然记得欧阳修。大概六十岁左右的时候,欧阳修请求外调,希望去地方做官不愿意留在朝廷,被拒绝了。此后两三年时间,他被人诬陷诽谤了很多次,一气之下要辞官回乡,但是皇帝没有允许他辞职。后来过了几年,他终于如愿去地方做了官,然后王安石变法了,他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拒不执行。再后来调动过几次,六十六岁的时候病死了。他一生最仰慕的人是韩愈,非常敬佩韩愈写的散文。”
我说:“唐宋八大家。”
周伊水说:“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澈、曾巩、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澈、王安石全是他门生,而苏洵是苏轼和苏澈的父亲。他还跟梅尧臣是好朋友。所以你可以想象,当欧阳修往那里一坐,他身边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我说:“空前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