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7)

作者:周伊水

周伊水说:“这个我不发表看法,因为没有唯一答案,王国维觉得大学问者应该要经过这三重境界,也许其他人会觉得应该经过另外的三重境界,乃至几重。要想读懂一个人的作品,了解对方的生平非常重要。就像苏东坡的《西江月.梅花》。”

我说:“《西江月.梅花》写的什么?”

周伊水说:“‘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现在的内陆在古时候叫中原。现在是沿海富内陆穷,以前是中原发达沿海落后。沿海主要是条件恶劣没有被完全开发,所以经常流行一些像疟疾那样的恶性传染病。那时候的疟疾算是不治之症,很多内陆人刚去沿海地区都会染病,所以苏东坡去了沿海以后给自己制定了很多药方,并加强锻炼身体,因此他的身体很不错,于是乎他自称是‘冰肌玉骨’,并以此为傲。这首词的意思是:我这样的玉骨哪会怕那瘴气,仙人自有仙人的风骨。想当年我在沿海荒蛮地区,把那疟疾打得落花流水。我堂堂一朵梅花,素面朝天的美貌无需胭脂水粉来装扮,我那天然红的嘴唇,用水怎么搓洗都不会褪色。我们梅花是绝对不会作跟低俗的梨花相同的梦的。他还有两首词特别搞笑:《临江仙》和《减字花木兰》。《临江仙》主要是上阕有意思:‘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减字花木兰》全词都很搞笑:‘维熊佳梦,释氏老君亲抱送。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犀钱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多谢无功,此事如何着得侬’。在词上,苏东坡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在散文上,苏东坡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在诗上苏东坡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苏东坡还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开创了潮州画派。很了不起的人。”

我说:“多才多艺。”

周伊水说:“古时候的人博学多才,现在的人很少有人可以同时精通绘画、音乐、书法、文学之类。能在某方面精而专就很了不起了。”

我说:“你不就是同时精通这些。”喝了一口咖啡,又说:“古人好像挺喜欢‘四’这个数字,无论书法家,还是音乐家,画家,文学家什么的,总是‘四大’、‘四大’的。”

周伊水说:“他们真正喜欢的数字是‘五’。比如五常、五伦、五服、五行、五礼、五音、五刑、五辇、五志、五听、五监等等,国子监就是五监之一。国子监和太学是我国古代国家最高学府。跟你们说说学制的发展历程吧。学制是学校的教育制度。学校只分两种,官学和私学,也就是现在的公办和民办。官学比私学出现得早。”

我说:“跟想象的不一样,我以为私学出现得早些,我指,由不规范到规范,这应该是一种事物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历程。”

周伊水说:“是跟想象的不一样,很多事情不能依靠想象来下定论。官学学校分两种,开办在国都的叫国学,开办在其他地方的叫乡学。”

我说:“私学学校叫私塾,这我知道。”

周伊水说:“私塾这一叫法是近代才出现的,古时候叫学塾、书房、书屋、教馆等。”

我说:“三味书屋。”

周伊水说:“三味书屋里面的书屋就是指一般的书房,跟古时候的不一样。官学也就是官办学校,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那时候叫‘庠’或‘序’,比如:‘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到西周的时候,学制已经比较发达,出现了太学。到西汉武帝时,正式设立太学,这是中国古代学制的一项重要进步,它标志着从此以后经学成为了官学教学的主导内容。”

我说:“经学?什么经?”

周伊水说:“儒经。晋武帝时期设立了国子学。”

我说:“后来变成国子监了?”

周伊水说:“不是。北齐的时候国子学更名为国子寺,到了隋文帝时期又改回国子学,没多久国子学被废,只保留太学。隋炀帝即位后把太学改名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不再是国家最高学府。”

我说:“也被废了?”

周伊水说:“不是,国子监不再是学府,而是变成了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等。”

我说:“太学和国子学又重立了?”

周伊水说:“嗯。”

我说:“那两个馆是学校?”

周伊水说:“是专门负责收集整理校对并管理书籍的地方。在国子监里面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能够当监生是非常引以为傲的一件事,因为监生拥有了做官的资格,还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而不需要参加童试。”

上一篇:尚书公子他飞升了 下一篇:醉太平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