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5)

作者:周伊水

周伊水说:“正是。还有‘一板三眼’,散板和流水板等等。”

我说:“真没想到‘一板一眼’跟音乐有关。”

周伊水说:“说到‘十二律’,不得不提到‘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是把一个八度音均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这个理论是朱载堉提出来的,了不起的数学家解决了困扰音乐家很久的一个重大难题,并且间接催生了钢琴。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通过发声物体本身的长度来计算音高。假定黄钟定律为1尺,那么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长为2尺,对2开12次方,得到一个频率公比数,这个频率公比数自乘12次,就会得到各律的音高。这个理论让各律随意的旋宫转调得以实现,同时带动了各种键盘乐器的出现,包括钢琴。钢琴的88个黑白键就是根据这一理论创制。”

我说:“钢琴不是西方乐器吗?”

周伊水说:“西方音乐家也摸索出了这一理论,不同的人会说出相似或相同的话。不仅如此,不同的人偶尔也会得出相似或相同的结论,滋生相似或相同的想法,做相似或相同的事,并且经常吃相似或相同的食物,穿相似或相同的服装。不过西方人得出这一理论比中国晚了接近一个世纪。”

我喝了一口咖啡,翻了翻放在左手边的《人间词话》。

周伊水说:“秦少游的《踏莎行》里面有这么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你觉得怎么样?”

我说:“郴江绕着郴山一路向潇湘奔流而去,它是去追随谁呢?挺不错。”

周伊水说:“这首词非常有名,句句是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是苏东坡最喜欢的句子,就因为这两句词他尤为佩服秦少游,在扇子上写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很痛惜秦少游之死。不过王国维觉得苏东坡喜欢这首词的最后这两句未免太肤浅了,他认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写得更好,因为秦少游以前的词很凄婉,但是这两句相当凄厉,程度、难度、境界都增高了。”

我说:“‘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好,还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好?”

周伊水说:“‘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好。”

我说:“可王国维是国学大师,他怎么会错呢?”

周伊水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某个版本中摘写王国维的原句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译者翻译道:‘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定要经过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这种话不是大词人根本写不出来。然而,我竟然这样来解释上述诸词,恐怕晏、欧这些大词人不会赞许吧!’有看出错误之处吗?”

我说:“晏是晏殊,欧是欧阳修?”

周伊水说:“是。”

我说:“他们俩的专长是小令。”

周伊水说:“嗯。‘这种话不是大词人根本写不出来。然而,我竟然这样来解释上述诸词,恐怕晏、欧这些大词人不会赞许吧!’这两句我觉得应该这样翻译:这种话不是擅长写大词即长词的人根本写不出来。然而,我竟然这样来解释上述诸词,恐怕像晏殊和欧阳修这样擅长写小词即小令的著名词人不会赞许吧!”

我说:“译者要么不知道晏殊和欧阳修擅长写小词,要么就是纯粹的句法错误。”

周伊水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某个版本中译者翻译道:‘这些话只有大词人才能讲得出来。而我却用这样的意思来解释上面这些词,恐怕晏殊、欧阳修等人是不会同意的吧。’还写道:‘以上便是王国维先生著名的三境界说,它是对成功的创业之路和治学之路的形象描述和精准概括,所有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追求,经历了失落与彷徨,最终而凭借其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创造出来的。第一境界是一种悲壮的境界,你可能选择了一条布满了荆棘的道路,你可能会面对太多异样的眼神,你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你可能会萌生出打退堂鼓的念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彷徨之后,望尽之后,你最终还是选择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任探索艰巨、自己形容之枯槁,都不以为意,终于以百折不回之精神,你走向了成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许多学者认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成功的必然之中的偶然性,在笔者看来,这固然是其中的一方面,然而更深一层的意思则是一种超越了成功的喜悦,而带有一种近似佛家的彻悟的意味了。’”

上一篇:尚书公子他飞升了 下一篇:醉太平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