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钟遥遥(87)
作者:吃一整天
“我也很喜歡這首詩,”他笑道,“我是一個月能寫上這麼一首,就很知足瞭。”
裝嘛,繼續裝下去也無妨。反正張卓文的詩是無窮無盡的。
“我聽說二宮同學沒繼續寫《海月》瞭。”盧文秋說。
“嗯。我是想繼續寫來著,但部裡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
“不是還有兩位副部長嗎?甩給他們做就好瞭。”
“哪能啊,沒一個能幹事的,”她嘆道,“我早憋瞭一肚子怨氣瞭,招新也招不來人,這地方以後該怎麼辦呢。”
“不能從別的部抽調幾個人過去嗎?”
“不是沒試過——我這麼跟你說吧,整個創作部的工作,就是圍繞《海月》展開的,可以說沒有《海月》,就沒有創作部。抽外人過來,他們根本不熟悉《海月》,你看,編輯部有《春雨》,宣傳部有《文悅》,組織部的人隻會管人,根本不是寫東西的,這怎麼行呢。”
“那現在怎麼辦?”
“沒有辦法,像是工藤、小原那些新人歷練太少。我現在就囑咐老劉帶著她們寫,老劉這人吧,心地很好,也很願意扛事,就是沒能力,辦一件搞砸一件。我隻希望他別急著把《海月》搞砸瞭 ,至少多撐幾期,等到我們的新人培養起來再說。另外那個姓大野的,完全是關系戶,吃幹飯的東西,不說他瞭。”
“說實話,我不覺得工藤可以挑大梁。”
“那也沒辦法瞭,總得給新人一些時間,”二宮苦笑道,“能寫東西的人就那麼多:小原、前田、松本、工藤,每個人負責四分之一,連審稿都要和宣傳部那些人合作,實在是沒辦法瞭。”
盧文秋也嘆瞭口氣。
“不過說真的,我們不想放棄《海月》。雖然人手不夠,還是希望能盡量做下去,說不準有柳暗花明那天呢?”
“我留意到《海月》是第013期,辦的時間不久吧?”盧文秋說,“《春雨》做到四十多期瞭。”
“嗯。到我這裡是第三代,其實創作部本身的歷史也很短暫,”二宮笑瞭笑,“本來《海月》是三年前為瞭慶祝百年校慶,悅文社推出的特刊。原計劃是出四期——也就是寫滿一年——就完事瞭,這個任務交給瞭編輯部。後來反響不錯,很多學生來信希望繼續出刊,《海月》就成瞭一個長期項目。因此另外從編輯部分出瞭創作部,唯一任務就是撰寫本刊。”
“我不明白,按說編輯部比創作部更忙,為什麼創作部這麼難招人?編輯部今年好像就招瞭十幾個新人。”
“誰說編輯部比創作部忙的。編輯部整理整理稿子就可以瞭,沒多少是他們自己寫的,創作部全都要親力親為。你可能會說,‘宣傳部那《文悅》也是自己寫的呀’,確實,但《文悅》主要是面向外校的,充當立大悅文社的門面,經費什麼的都比這裡充足好多倍,活動也要豐富得多。”
“那看來創作部真是苦差瞭。”
“這得看你個人,我自己是感覺雖然忙碌,但是創作本身是很自由的。沒有編輯部那樣縫縫補補的感覺,也不會像宣傳部那樣被人監視著。《海月》也比《春雨》《文悅》要受歡迎,這對我們已經很足夠瞭。”
“關鍵是新人吃不吃這一套呢。”盧文秋嘆瞭口氣。
“這個是大問題。我應該多管管這一方面的,但現在一點時間都沒有,又要整理資料,又要忙著寫論文,連《海月》都沒辦法應付瞭。”
“話說回來,經濟史——需要到處找資料嗎?”
“看你怎麼定義‘到處找’吧:如果說要跑很多圖書館和檔案室,那當然,但如果隻是地理上的四處探索,那倒是不用——我準備一直待在東京,當然也有可能時不時去一趟大阪。”
“真羨慕你。”他笑道。
“我也羨慕你的工作呢——文化史,一聽就很浪漫。”
“浪漫不浪漫的……不過我覺得很有趣。”
“是很有趣。”
“我記得你是青森人來著?”
“對。”
“那不是離北海道很近嗎?”
“是呀,如果你挑放假的時候去,興許我能給你做個向導。”
“不會很麻煩嗎?”
“反正我放假也得回去住一陣子,也算順路瞭。”
盧文秋笑道:“那就再感謝不過瞭……”
……
經過一場愉快的聊天,他們吃完飯散瞭會步,才依依惜別。
臨別前,她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