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番外(368)
侍者自然不会替成蟜隐瞒,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通。
他说长安君故意把公子推向树丛,也不知是想戳瞎公子的眼睛,还是想划破公子的脸。
侍者是当真这么认为的,他觉得长安君明显不怀好意,于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对方。
扶苏看了侍者一眼。
其实成蟜就是随手一推,没那么多恶毒计谋。但扶苏并没有纠正,因为这样的说法对自己有利。
秦王政自然能猜到侍者的话语里有夸大的部分,不过即便去掉夸大的内容,依然掩盖不了成蟜一个十几岁的人欺负小孩子的事实。
秦王揽过儿子检查了一番,确定没有受伤才放心。
他摸了摸扶苏的脑袋:
“阿苏受委屈了。”
他没有直接说自己会为儿子讨回公道,他不是成蟜,不会把什么都往外说,免得引起敌人的警惕。
反正成蟜也只有一年好活了,待明年他借攻赵为由掌控大军、却领兵造反之时,就肯定会被诛杀。
造反之人自该被褫夺封号,贬为庶民。秦王政原还想给他留点最后的体面,至少以公子的身份下葬。
现在看来,也没必要对敌人太仁慈了。
始皇帝如今想起这事依然很不高兴,但成蟜已经死了很多年。而且他总不好再给这里的成蟜也迁个坟,没收他那些陪葬品。
不过成蟜泉下有知,要是知道他把自己不喜欢的儿子塞给对方当嗣子,大概光这一件事就能气死他那个弟弟。
更遑论后头他还把胡亥丢去修陵了,眼见着胡亥以后恐怕是没有留下子嗣的机会。所以这个过继也是过继了个寂寞,压根没能延续香火。
这么一想,成蟜的鬼魂估计要更生气。
始皇帝选择性忽略了他亲爹庄襄王会不会对此事心生意见。
反正有意见也没用,连吕不韦都不听他的了。
扶苏见父亲练武途中休息时不知在沉思什么,对外界似乎没什么反应。于是悄悄贴了过去,拿父亲当靠垫使。
感受到身侧突然一沉,始皇帝回神看向没骨头一样的儿子。
他问道:
“不是休息了很久,怎么还累?”
扶苏闭眼假寐,装作自己睡着了,没办法回答。
始皇捏住了他的鼻子。
无法呼吸,扶苏只好睁开眼,满脸无辜地倒打一耙:
“阿父,你把我闹醒了。”
始皇把他推开,熟练地见招拆招:
“本来就不该在这里睡觉。”
扶苏撑着下巴看父亲重新起身练剑,想了想让人拿来他的画板和笔墨。
之前巡游的时候为了方便太子随时记录沿途的情形,匠人就给他做过类似后世画板一样的东西。如今回了咸阳,依然好用。
他三两笔就勾勒出父亲舞剑的风姿,心里有了下一个走马灯做什么模样的想法。
父子俩一个练剑一个作画,安静地度过了这段夜晚。等时辰差不多了,用了点宵夜才各自散去。
次日边郡再次传来新的战报。
这回韩信总算打了次大仗,能写个正儿八经的军报了。
韩信攻克东北的进程十分顺利,塞外没有像样的城池要塞,又有东胡人自己带路。兵强马壮的秦军对上急需休养生息的匈奴,没有打败仗的道理。
经过连番征战,匈奴人困马乏。好不容易过两天好日子,还没缓口气秦人又来了。
匈奴对于秦军的紧追不舍十分痛恨,奈何势比人强。自己这边节节败退,不断地往更东北的区域逃窜,根本无力抵挡。
战报从遥远的东北送到关中,路上就耽误了好些天。这会儿战局定然已经出现了新的推进,也不知匈奴是否已从东胡全线撤离了。
看目前的架势,说不准有些匈奴会逃窜去西伯利亚等地。
扶苏想起北边山地高原的苦寒:
“他们最好别尝试往那里跑。”
西伯利亚分成三个区域,靠近西边的是平原,中部是高原,东部是山地。气候加地形,导致这里不适合人类生存。
当然,非要过去也能活,就是选那儿还不如选西域。
扶苏还是挺想把匈奴残部往西域赶的。他在想匈奴去了西域能不能搞出点动静来,说不准大秦又能借机捞一笔呢。
可惜匈奴就这么多人,不能无止尽地薅羊毛。
始皇帝看着战报,对应舆图标注出了行军路线。
他发现韩信是故意把人往北边赶的,还刻意封锁了匈奴往朝鲜半岛逃窜的路径。看来韩信也打上了箕子侯国的主意,在有意防备匈奴和朝鲜联手。
扶苏夸赞道:
“在打仗的事情上,韩将军从不叫人忧心。”
优秀的将领就该这样,走一步看三步。韩信约莫是知道大秦有意吞并箕子侯国,也知道大秦想要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
前者不提,后者的话,不想秦人亲手击杀太多匈奴人、增加后续吸纳匈奴妇孺的难度,就得用别的法子逼匈奴减员。
秦军只是把匈奴打散,至于匈奴人是自己逃去苦寒之地被冻饿而死,还是跑去西羌高原受不了高原反应遭到西羌截杀,那就和大秦没关系了。
秦人可没杀匈奴,血海深仇找别人报去。
别管这个说辞被俘虏的匈奴人现在信不信,说多了总有相信的一天。等到百年后,史书记载就是秦国网开一面没有下死手,颇有大国气度。
扶苏微笑着表示:
“我大秦一向仁慈,怎么会对敌人赶尽杀绝呢?哪怕是凶残如匈奴人,我们也是以怀柔拉拢为主的,再没有比父亲更仁德的帝王了。”
始皇帝回头一看,果然见到史官在奋笔疾书。
扶苏大义凛然地说完之后,还问史官记清楚了没有,需不需要他再说一遍。
史官摆摆手:
“殿下放心,速记,臣是专业的。”
始皇帝:……
蒙毅感觉自己和这对狼狈为奸的储君臣子格格不入,太子殿下这样公然造假史书真的好吗?
扶苏理直气壮:
“这怎么能算造假呢?我只是感慨了一句,史官也只是如实记录了我说的话。虽然我的感慨充满了个人情绪,但人的言辞本就如此,哪有不带个人情感偏向的话语?”
只要史官不在起居录里添一句点评,为太子殿下站台。那么史官就只是个单纯的文字记录仪,挑不出任何毛病。
作者有话要说:
始皇帝:没有人寻问朕这个当事人的意见吗?
第124章 第二次巡游
北境战事收尾的战报是在春末时节传来的。
冬季时其实就已经攻破匈奴了,但那个时候匈奴还在负隅顽抗,不断往北逃窜。且各地还有小规模的匈奴人在组织反抗,并没有全境归顺。
解决这些麻烦,再加上安置东胡和匈奴妇孺,花费了一个春天。等到大秦春耕结束时,终于尘埃落定。
一部分匈奴人逃往了更苦寒的北地,一部分则往西突围,不知是准备前往青海还是西羌。
东北的春耕被耽误了一些,好在问题不大。此时的东北还没有像后世那般开发出大片的农田,很多地区还是林地。
由于燕国长城的存在,东胡人以前抢燕国不太容易。他们的战斗能力也远不如匈奴那么出名,自然要寻找别的方法解决饥饿问题。
因此东胡开垦出了一小部分的农田,过上了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
这部分农田数量不算很多,而且极为分散。跟随韩信前往东北的农事官看得头大,干脆组织人手重新开垦。
农耕文明需要形成聚落,用大量的农田养活大量的人口。像这样零星分布、每个部落自己负责一点区域的小田,发展起来太慢了。
牛是现成的,游牧民族自己就擅长养殖牛羊马。他们不像中原还缺牛帮忙耕地,按理说应该能更早地做到吃饱不愁才对。
毕竟东北又不像北部草原,草原那个气候和地理条件确实不适合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