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67)

作者:金笔帛书

“没错,是这个理,”女王接口道,“一个不好,失了体面人心,反为不美。我们只要做好了防范,任由他闹去。满朝文武,那都是死人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什么险恶没见过?谁可靠、谁耍花招,难道看不出来?只要我们是人心所向,任他们用尽心机,到头来也不过是枉做小人。”曹丕若有所思,并不回答,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

半晌,曹丕长出了一口气。他是聪明人,很多道理是懂的,只是当局者迷,对自己的某些判断不太自信,需要有心腹之人帮他分析确定一下。女王的一席话,让他渐渐放松下来。他觉得身体里又有了力气,脑子也清明了起来,又可沉下心来做事情了。他看向女王,心中五味杂陈,不知是悲还是喜,亦或兼而有之。在他这暗无天日的焦灼与迷茫生活中,有她,可以抚慰他的不安,舒缓他紧绷的神经。他心中即酸涩又感激,他想你的父亲说的对,你果然是我的女中王。千般言语万种情绪激荡在曹丕胸中,却一句都说不出口。他只是握了她的手,轻轻地说:“你说的对。女王,此番多谢你。”语气里不觉带了些庄重,反倒说得女王不好意思起来,含羞笑道:“公子说哪里话来?不过家常与公子聊些闲话,排遣排遣。外面大事帮不上忙,倘若都不能帮公子解解烦闷,还要我们这些人做什么。”曹丕知她自谦,不好意思听夸奖,便不再提起。只是在心中,愈加看重她。

其实曹丕内心深处亦是不肯轻易放弃的,一是怀璧其罪,他没有退路;二是这还不到生死关头,若遇到点阻碍就退缩,也太窝囊了;这三嘛,他作为兄长,若被父亲否定,令其弟取而代之,先不说他还有没有活路,即便弟弟念及手足之情,放过他,他岂不招世人耻笑,又有何面目面对天下人探究的目光?他知道他的身份敏感,如今所有人都看着他,那目光有期望也有审视,成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是应该的,做不好要面对所有人的失望和叹息,乃至嘲笑。别说现实不容他退缩,一个男人的尊严也不容许他退缩。他毕竟是风浪里长大的人,眼见着父亲走到今天经历过多少艰险,他想起丁仪的嘴脸,暗暗横下一条心:“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手段!如若我被你们这几个宵小搅搅浑水就吓怕就打倒了,我又有何本事能撑得起父亲创下的这片基业!”

然而女王说得对,他如今不能对丁仪他们做什么,他所能做的只有隐忍并砥砺奋发,让自己做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可忍字心头一把刀,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当中又有各种波折,小人进谗、父亲的阴晴不定与深藏不漏……目下的局势敏感,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点点小事都有可能触碰到他敏感的神经,可是他对外,还要表现得云淡风轻。这样的日子太过煎熬,可是没有人能够帮他分担,他只能一个人咬着牙硬扛。幸得女王陪在他身边,在他关心则乱的时候,冷静而沉着地帮他分析时局,给予他安慰和鼓励。

可这还远远不够,他太需要在外面有几个心腹谋臣,帮他出谋划策,给他些忠言直谏。然而如今这是不可能的。目下这朝堂上与他共事的,皆是父亲的臣属,为避嫌疑,也不宜交往过深,而自己身边的僚属,虽说皆是青年才俊,也尽力辅佐于他,可毕竟都太年轻,未堪大任,不够老辣;何况皆由相公挑选指派,受相公所托来辅佐他,向相公负责;其中有几个是旧友倒还好说,但毕竟内还有以前并不相熟的人。相公对诸子之事向来上心,诸位文学家丞等因辅佐公子们,各自做的好不好,皆为相公所留意审视,各个心里都要拿捏分寸,行事说话都须谨慎,未免令曹丕生出孤苦之感。

今日稍作安慰的是,曹丕收到消息,老友吴质吴季重不日要从朝歌回邺城述职。他苦闷的心情有了一丝期盼,盼着吴季重能赶在自己去许都之前回来,得以一叙——女弟曹节正月即将册封皇后,他要提前赶去安排。吴质年长曹丕十岁,在曹丕十七岁上下就相交。这吴质心胸眼界不凡,总能从大局上分析时弊,往往一针见血,眼光独到,令曹丕颇为钦佩。更何况吴质目下只是小小的朝歌长,远离朝堂,身份没那么敏感,二人可只论私交,倒能说说心里话。算来吴季重也有一年多没回过邺城了。自打他建安十六年做了朝歌长,看看三年多快四年了,统共回来述职也就一两次,轻易不得见了。这次正好赶上曹丕心里正焦灼的时候,希望能得空两人好好聊一聊,也许能帮他分析一下,给他点建议。曹丕暗暗地想。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