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41)

作者:金笔帛书

曹操掂量来掂量去,叹气连连,眉头不得舒展。忽然自己失笑,喜欢的就是子建豁达利落的性格,像我,能成大事,怎么我自己反倒犹豫不决起来?果然遇上自家孩子的事,没哪个父母是容易就拿得起放得下的,我也不能例外。也罢,就让子建留下吧,也历练历练。留下也并不能完全意味着什么,之前都是子桓留守呢。如今顾不了那么多,就这么定了,且看各方反应,一切容留日后再议。反正什么也没说破,留了多少回还余地。

思罢,便叫人欲传令给曹植,下人应声,堂下听候差遣,曹操略一思索,改口叫人传曹丕即刻过来。这话他得亲自与子桓说,如若自己都不给他个交代,让子桓从别人处知道,你让子桓脸上心里怎么过的去。一是他心里也不忍,二是尽量别让他兄弟们生嫌隙。

这边曹丕正忙于案头,忽见父亲亲随来传请五官中郎将过去,有出征事宜相商。曹丕不敢怠慢,忙跟了出去,来到父亲这边。行过礼,父亲令他坐了,和颜悦色地问他近日的准备情况,曹丕一一答了。曹操点点头道:“此次跟我去出征吧。近来这邺城也算稳妥,一切按部就班,想也没有什么大事。之前皆是你留守的,也该再上战场磨练磨练了,总不能每次都窝在家里。”曹丕便觉心如擂鼓,,果然他的预感要实现了,强做镇定应道:“唯。”略一犹疑,开口问道:“那这次邺城是让谁来守呢?”

“呃~我想了想,要不就让子建留下吧。他也老大不小了,还一团孩子气,也没个正经差事,整日家斗鸡饮酒也不是个事。把他独自丢在这,拿重话唬他一唬,让他觉得有负担子在肩上,也好学些稳重。”

曹丕点点头道:“也好。只是他到底年轻,万一有个什么闪失……”

“这倒没什么。我盘算过了,留下辅佐的都是忠诚可靠的老将良臣。城内外部署都很规整,其实他在这里,只不过是一个形式罢了,只要他别趁我们不在太撒野就行,”曹操说到这笑了“——我想他也不至于如此不知分寸。”

曹丕见父亲心意已决,便不再提起,父子两个又说几句淡话,曹操又叮嘱他准备细致,曹丕应着,便退下了。曹操便又招了曹植来,先是说几句重话“你可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万不可大意!你需日夜恭谨,不可贪杯误事。经我苦心经营这些年,我们全家才有这么个安身立命之地。倘若有何闪失,我这些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不说,你还有何颜面见我和一家老小。”曹植亦知兹事体大,不敢怠慢。难得的收起往日戏谑之态,正色行礼答道:“请魏公放心。植定不辱命。”曹操看着忽然庄重起来的儿子,心说,果然给他点责任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心下甚悦,点了点头。

暂且放下这边,且说曹丕自从离了父亲那里,一路上心焦气燥,只觉得太阳穴那里跳的他脑袋发涨,一个劲儿地冒汗,身上也发虚。一路上碰到下人问安也顾不得理,失魂落魄地回到书房。事前无论怎么猜测怎么分析,当事实真的到眼前的时候,任谁猛地一下子也是难以接受,更何况这对曹丕来说是关系到荣辱生死的人生大事。如果说之前父亲宠爱子建,封他临淄侯诸事,曹丕还可以心存一丝侥幸:毕竟父亲没有在废立之事上表过态;自己作为副丞相也仍旧只在一人之下;弟弟也没有实职。而如今父亲的安排,已经委婉地表达了他的态度了。

曹丕坐下来,想让自己冷静,发现根本坐不住;便又站起来,却手足无措又不知该往哪里走;觉得口干舌燥,端起水来含了一口,又难以下咽。他在屋里无头苍蝇似的乱踏了几圈之后,逼着自己坐下来,他抱着双腿,用力蜷缩着身体,,低着头,强迫自己思考:

父亲今天说得缓和,算是给我一个台阶下,让我好接受一点,可仍旧是让子建留守了。什么意思还不明白吗?就算父亲说再多无关的原因,也改变不了留守这件事在世人眼里的含义。曹丕呀曹丕,你不能再做自欺欺人的幻想了。只能做最坏的打算。想到这里,曹丕不由得皱紧了眉头,又烦躁起来。可一时间又让他作何打算,干脆长出一口气,四肢大敞躺倒在地,闭上眼,让脑子放空。

其实他躺也躺得不安宁,这件事情盘亘在心里,挥之不去,每每忙点别的刚要放松下来,就又想起来,心里就一缩。正在长吁短叹无可奈何之际,听人来报相公有请,原来是正好有几个臣属前来向相公请示出征只事,相公招他前去共同商议。

曹丕叹气,整理仪容,走出门去,一路上调整心情。到了曹操议事厅内,几个亲信谋臣将领皆在,曹植也还未走。曹操便问粮草。曹丕答道:“西北库里的军粮已经清点完毕,就是上次库里记的数;我收到传报,各路粮草也皆在路上,不日也该送到了。此去大军一路上补充供给的各县战备粮仓,业已着人过去核查准备,以保万无一失。”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