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137)

作者:金笔帛书

“说得大义凛然,不过是事未到他自己头上,慷他人之慨,出卖了朋友换取声名与主上的信任。”女王点点头,叹道。

“是呀,真不如庞德。我听回来的人说,当时关羽想招降于他,许他为将,他破口大骂,宁死也不屑去给他们为将。父亲已经传回令来了,封他儿子为列侯。”

“唉,所以说,不遇到事情,有时候真看不出来一个人的秉性如何。只能说那个于禁平日里太会做人,算计得精明,连魏王都被蒙骗了。如今看来他为何不赦旧友?怕人说他徇私呗。非重情义之人。”

“哼,虚伪小人而已。真是枉费父亲对他一番信任!唯一个假节钺的将领!别说我父亲了,我知道了都愤恨不已。这场大败非同小可,倒是给关羽那厮捡了便宜。这消息不用几天肯定震动天下,这战局如何收场,唉,还很难说。这关羽善于收买人心,在荆州号称‘恩信大行’,前半年接二连三前方守城之将就是被他暗地里收买,这才反了的。幸亏被大军镇守住,再结合前番许县闹那一出,可见刘备手伸得够长。再加上此次于禁这一降,我军士气大伤,恐朝中人心不稳,谁知又会不会有刘备的暗线趁乱从中作梗。父亲也带话回来叮嘱我务必谨慎关注邺城的动态。只是以于禁居高位并如此盛名竟毫无风骨,我们恐怕要让那两家看笑话。”

“嗐!太子,这世上想不到的事多了,谁还没有个失手之时?不过是这次运气不好,再加上于禁影响力大了点。只要控制住大局,不让他们趁虚而入,他们最终会闭嘴的。”

“不过如此看来,这识人真是很难啊。你就像这于禁,你说他为了声名出卖朋友,似乎有理;但当时他说他不肯失节,何等义正言辞,谁又能想到呢。”

女王冷笑道:“哼,太子。您想啊,您刚才怎么说的来?那于禁是说‘公常令’,也就是说是拿出以前魏王下过的令来做幌子。但此一时彼一时,以前的令是在何种情况下下的?魏王可曾说过以后所有皆从此令?魏王当时可有指令必杀昌豨?”曹丕摇头,郭女王继续道:“没有吧?一切皆是他擅作主张。还哭呢!他若忠义有节又顾念旧情,就该上报魏王处置,魏王若说杀,他不说二话斩了昌豨是谓有节;魏王若说放,也算他为老友争取了一线生机,成全了旧日之情。”

“你说的对,父亲当年知道了还说呢,‘昌豨投降不来找我而归于禁,这是他的命啊。’可见父亲未必肯杀他。”曹丕点点头道。

“对了,还有一种可能。于禁当年不是对昌豨久攻不下吗?夏侯渊来了他们就攻破了。恐怕于禁担心别人会怀疑他对昌豨手下留情,这才下狠手的,不过是为了证明他自己的清白。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想。不过不管是否果真如此,他的私心是很明白了,还顺手拉起了忠诚有节的大旗。你要是忠诚,你问主上一句呀?哭哭啼啼去斩人,他是被逼的,是主上之令要杀你,对吗?哎呦真是又重情又有节。明明此时在他手里有回还余地,诸将不是想把昌豨押去见主上吗?他为什么不肯啊?昌豨一旦在魏王之手,是杀是留,就没他什么事了,他还怎么唱那一出气节的戏码?结果就是他替主上做了主,昌豨丢了命,好人都是他呀。实际上呢,无论于主公还是于昌豨,他都不义:用主公做挡箭牌,拿昌豨的性命沽名钓誉。平日大义凛然满口仁义道德,一到关键时刻,才露出他的真面目,是个软骨头。如今知道他本性了再反过头来看以前他行的事,才知道他真是寡情薄义、为自己精打细算啊。做人精明如斯。”女王敲着桌子说这最后这一句。

曹丕若有所思,点点头道:“有理。唉!一般人真算计不到这么精细啊。太狡诈了,也太会装。一个伪君子。其实他若平日不装那有气节的样子,现如今大家也不至于如此瞠目结舌,对他也不会如此鄙视。”

“他若平日里不那样,他怎么得到魏王的信任和高官厚禄呢?如今身败名裂也是前后反差太大的缘故。他不过是成于斯也败于斯。”

第74章 做人难(二)

于禁的话题说到这暂时告一段落。话说曹丕这几年因为留守,事情没有以前那么忙碌,又加之心境较以前宁静不少,每日忙完公事以后,或写他的《典论》,或整理他以前的文稿。因为他觉得“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人间繁华易逝,最终能留下的,只有思想汇聚成的文章。所以他十分用心于他的著作。

这日曹丕正在书房忙碌,忽听下人来报长乐卫尉陈祎来见。前几日曹丕才叮嘱过他加强宫中防卫,这时不知有何事见他。于是招他进来。可谁承想,陈祎说出来的话令他大吃一惊。原来按照陈祎透露,魏讽纠集一干人等策划谋反,还联络过陈祎,不日将行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