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731)
有鉴于此,明朝开始实行长期的海禁政策,严禁私人海外贸易。
导师的那句话怎么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外贸巨大的利润,足以让一切资本铤而走险乃至践踏一切法律。
也因此,建极三年以来外贸走私极为猖獗,而且愈演愈烈。
天南地北各行业的商人们纠集到一起,互相纵容包庇,只为了少交一点税款,多得一点利润。
为患海域的盗匪,除了日本浪人,更多的是本国的走私商人和海盗,甚至包括官员乃至勋贵——他们得了好处,自然要帮助遮掩;甚至有胆大的面对不肯妥协的粮食商人,还会主动出击,威胁他们给好处。
正是因为有这些保护伞撑着,倭寇们十分猖獗,不仅在外海为盗,甚至敢侵扰州府,更有甚者,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沿海港口城市出现,而一些百姓则争相将孩子送到船上。
广州海关的问题暴露后,朝廷加大了对海关的管理力度,但这不可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好在转机终于还是到来了——去年,黔国公沐琮南征,为了得到当地华商的支持,允许纳入版图后免除海关关税。
今年正月,朝廷正式颁布法令,取消内地各省往来新省的关税。
明朝毕竟是农业社会,而且经历过多年的禁海,商船跑的再快再远,景泰省就已经是极限,更远的地方还有待进一步的开拓;因此可以说,目前商人们能到的地方,基本都在免税范围内。
既然关税免征,那么以前孜孜追求的逃税也就完全没有必要——虽然进出港口还是要缴纳一笔手续费,但实在微不足道,不值得冒身家性命的危险。
商人们重新选择堂堂正正的出海做生意,甚至曾经加入过倭寇的也金盆洗手。
对此,朝廷的态度是——没有态度。
朝臣们在朝堂上吵成一团,汪舜华没有表态,原因很简单——如果说严格查处,绝不漏网,那么商人们必然惊慌失措,重新组织起来偷税漏税甚至沦为海盗;但如果公然说既往不咎,肯定会形成破窗效应,以后大家都群起效仿,看着高税率就躲甚至公然抗税,然后逼着朝廷出政策降低税率。
所以以前的事,只要不是太严重,或者被人挖出来,朝廷就当不知道;但一旦被举报,该怎么办还怎么办。
大部分的商人消停了,但总还有不愿意消停的——千里万里风浪滔滔倒卖点东西实在太辛苦,就守在这里打劫一下就能获取巨额财富不好吗?
打这个主意的人叫汪澄,世代为商。开始还是做外贸商人,从国内倒腾些茶叶丝绸,再在海外买些珍珠珊瑚捎带点粮食回来;但是外贸利润太惊人,关税税率也太惊人,他不满意了,纠集同乡以及福建、浙江等地和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为了逃避朝廷的追查,他们以宁波外海的双屿港为基地,但他还不是主要的大老板,当时的大老板是王麻子、李胡子。
建极六年,双屿港的走私商和海盗兵部侍郎李震率领军队剿灭。王麻子、李胡子等人被擒杀,汪澄便自立为船主,以金塘岛马迹山为据点,收拢海商、海盗残部。
当然,朝廷缉捕力度很大,一味地抵抗并不是办法,还是要想办法——一边跟朝廷表忠心,正大光明做生意;一边壮大自己的力量,仍旧做杀人越货的买卖。海域这么宽广,风浪这么大,偶尔翻个船淹死个人不算大事,对吧?
于是汪澄主动配合官军,消灭了海盗赵七、孙九,吞并了在浙江活动的福建海盗首领吴仁,逐渐确立了自己海上霸主地位。
狡兔三窟。敢这样见不得人的勾当,总是要留够后路的。为了避免被朝廷抓住,汪澄把基地设在日本福江岛;他带来的坚船利炮和滚滚财源,自然也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
当时他手下有几大船队,包括浙江人陈海峰、许元亮,安徽人张惟学、福建人顾宗满。
但是盗匪有组织有纪律,那就不叫盗匪了。
福建的陈显、文俊、林川、沈达,广东的何亚等,以及汪澄的部下徐洋等,四处劫掠过往客商,甚至带着倭寇袭击内地。
军改相继完成后,明朝国防力量大幅增强,其中一些人被剿灭,一些人投奔了实力最强的汪澄。
朝廷也因此知道了汪澄的底细。
但是朝廷没有立刻动手。因为这些海盗太狡猾,来去如风的,朝廷不好收拾;还不如让他们聚到一起,围而歼之。
汪澄的势力在短期内迅速扩张,但随着关税的取消,泡沫迅速破灭。
大量的海盗被招抚,其中相当多的水手被招入朝廷水师,派往南洋执行任务;一些首领则被分拨到各地水师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