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730)

作者:雁于飞87

他找来当地种田的能手李光清、杨大郎帮忙。经过三年反复试验发现,棉花与瓜苗不同,不是越大越容易移栽,而是只有一到两片的小苗最容易活,所以移栽的时间不用一个月,半个月到20天左右最好。

与此同时,他们认真研究瓜苗的育苗移栽技术。选择沙壤土地块作苗床,将土壤翻耕碎细,拌上细渣肥,泼上粪水调和;为了方便移栽时整块带土,还抹平划格,再在每个方格播上棉籽,用细土覆盖。寒潮到来,则用麦草稻草覆盖保温。

效果很快出来,棉苗长势很好,每个方格的土壤也结成了土墩,相当于一个钵,却省去了陶钵的费用。育苗技术终于有了大规模推广的可能。

当年,方格育苗移栽棉花不过1亩,居然结出了112斤,被潼川州当成祥瑞报到北京;第二年移栽扩大到10亩,亩产100斤。潼川州知州在棉田里亲自坐镇称量,再次快马报到北京,户部上下都不敢相信——产量提高了三倍,怎么可能!

汪舜华马上派人把这三个人接到北京,让他们指导试种,果然大获成功,20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102斤!

汪舜华大喜过望,要求持续扩大试种范围,包括华北、江南、华南在内的广大区域,卫所和官府纷纷动员起来,选择田地试种。

与此同时,他们的家乡人也已经行动起来。建极十六年,潼川州种了660余亩;建极十七年,临近的成都、重庆等府一共种了1500亩,最高亩产达186斤!

而今年江南地区也传来消息,他们采用河泥育苗法,试种的2000亩棉田,棉花长势良好,平均亩产120斤!

除了丰厚的赏赐,温华荣被任命为科学院五等院士,享受正三品待遇,这也是这么些年以来任命的第一位院士;甚至他的两个助手也成为正五品三级研究员。

十年寒窗无所成就,没想到因为棉花种植一夕成为三品高官,状元熬二十年还不一定能达到这地位呢!

这下不仅温华荣蒙了,朝臣也蒙了,纷纷进言,汪舜华看着他们:“能把棉花单产提高三倍,不知道可以直接解决多少人的冷暖问题,又可以给多少人谋生的道路,这难道不是国计民生?难道不值得奖掖?你们如果有谁能够让水稻小麦或者其他各种百姓所需的作物产量翻番,待遇我也可以给!”

朝野上下热切的议论,原来不是只有读书上战场才能出人头地,通过发明各种东西甚至种地也可以一跃龙门,享受三品甚至更高的待遇!

与此同时,朝廷行文各地,要求试种并推广——其实这几年来已经有不少地方闻风而动了;邸报则详细刊登这种技术的要点,指导各省府县推广。

虽然有人担心“谷贱伤农”再次上演,但汪舜华真的高兴:棉花的亩产提升了,棉纺的技术也提高了,棉纺织业的春天就真的要来了。

第316章 靖海

对于汪舜华来说,还有件值得高兴的就是开展靖海行动,彻底扫清了为患东南沿海多年的倭寇。

为了这一天,汪舜华已经等待得太久。

事实上,早在建极三年,朝廷就已经进行了针对倭寇的军事行动。当时主要是为了给对外开放扫清障碍、肃清航道。

当时战果丰硕,但很快,倭患再起,而且愈演愈烈。

一些奸商和士绅为了抵制朝廷改革,和倭寇勾结,袭击城池,甚至杀戮居民,妄图迫使太后重新闭关锁国进而终结一切改革。

内外勾结,而且是和倭寇勾结,朝野上下自然同仇敌忾,汪舜华更不用说,很大方的将涉案人员全部处斩。

然而这仍然不能阻碍倭寇的猖獗,原因很简单:海关开放了,但是关税实在太高,高到商人们肉痛。因此在最初的兴奋劲头之后,大家就想着怎么逃税了。广州走私案不是个案,日子久了,当初的廉政教育再怎么醍醐灌顶都可能被消磨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金钱面前守住的。

这些想偷逃税款、想打劫来往商船甚至就是想整点新闻逼迫朝廷重新禁海以便继续垄断的各色人等,在辽阔的海面上纵横驰骋,与明朝水师斗智斗勇,劫掠商船甚至打劫各国朝贡使臣。

汪舜华自然震怒,下令采取措施,彻底荡清倭寇。

没那么容易。

历史上的倭寇长期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后,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在战争中失败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明朝建立后,张士诚等南方残余势力以及沿海走私商与日本海贼合作,以日本岛屿为基地,在中国和朝鲜沿海进行侵扰。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