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732)

作者:雁于飞87

别人都可以放过,但汪澄作为首恶,是决不能放过的;何况,有太多的人,急切的拿着汪澄的脑袋去给朝廷表功;也有太多的人,急切的铲除汪澄,让他永远的闭嘴;更多的商人,深切痛恨这群盗匪——现在大家都想好好做生意过日子了,这种劫匪谁会喜欢?

在这种情势下,八月初六,朝廷派遣新宁伯谭祐率领指挥使戚谏等三万水师,对沿海进行彻底的清剿。

有熟悉的商人做内应,预先将汪澄船队带进包围圈。没有任何意外,在隆隆的炮火中,倭船灰飞烟灭,倭寇沉尸大海。

但这仅仅是一部分。汪澄知道风云变幻,朝廷又搞了这样打的阵仗,行事很是小心。此次派人出击,也是为了试探朝廷。

如今猜测被证实,再去劫掠不过是送死,老老实实做生意也不行,已经在朝廷那里挂了号。

那就再等等,过几年朝廷气消了,汪太后也还政了,再打点一下,估计还有搞头。

于是汪澄把伸出去的拳头缩了回来,专心在日本经营,不仅福江岛,甚至邻近的久贺、奈留、若松和中通诸岛也成为他的势力范围。

但是他低估了汪舜华和朝野上下的决心。

前些年倭寇猖獗,没少祸害官军和沿海地区,现在报仇的时候到了。

按照俘虏的指引,新宁伯谭祐亲自率师追击到福江岛。汪澄率部还击,然而在明朝强大的火力面前根本无济于事。甚至明明还有五六里的路程,火龙出水就已经从天而降,炸出朵朵烟花。

那一刻,汪澄想到了曹丞相,想到了陈友谅。

但是没办法,朝廷没有留给他怀古伤今的时间,只能带着家小心腹赶紧跑。

他在前面跑,戚谏在后面追。

长期在海上漂是不行的,还得上岸。福江岛汪澄经营多年,熟悉环境,便于藏匿;但是戚谏不放弃。

他找到当地官员,要求他们说出汪澄的下落。

当地官员和汪澄互相勾结多年,怎么敢供出他来,万一连自己的事一起捅出来怎么办?

这条路走不通,那就找土著。

能够做到一方霸主,再怎么穷凶极恶,面子上也还过得去。汪澄也是如此。虽然在海上打劫,但是对身边人还算不错,对根据地周围的百姓也还可以,公平交易,从不搞欺男霸女那一套;甚至此前为祸地方的武士浪人都被他收拾了,因此当地人对他的印象还不坏,尤其对比明朝的炮火连天,汪澄反而像个斯文人,因此当地人怎么也不肯说出他的下落。

这激怒了戚谏。

果然都是一伙的!

既然不肯说,那就不用说了。斩杀几个不听话的官员百姓,又拿家眷要挟,总算有人肯带路了;结果把人带进埋伏圈,人没抓到,折损一队官军。

戚谏大怒。但他还有理智,汪澄在此经营多年,根基深厚,不能强攻,只能智取。

于是他带人收敛了战友的遗骸,痛哭一场,率队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土著们兴高采烈的去跟汪澄报告,汪澄却预感到大事不对——按照官军的尿性,受到这样的打击,是一定要报仇雪恨找回场子的,怎么可能就退了?

他当即准备跑路。

然而来不及了,土著们再小心,也比不过经过专业培训的侦查人员的耳目。

汪澄刚收拾好逃出来,戚谏也就率领兵马到了。

双方混战一场,明朝吃亏不小,汪澄同样损失惨重。

然而事到如今,都不可能回头了。

这场关乎生死的决战,持续了整整一天,明朝以伤亡过千的代价,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汪澄自杀,家眷心腹被俘,他们的部下和日本武士和浪人留下的尸体布满了整条道路。

汪舜华在十月底得到了战报,悲喜莫名。

群臣很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捷报,太后为什么泪流满面。

难道是因为伤亡比较大?

——整场战役,损失超过两千人,相当于去年征服景泰省的损失人数。

商辂只能出班进谏:“死者已矣,太后不必过于伤感。”

汪舜华哽咽着:“你们不懂。”???

那你倒是说啊!

汪舜华当然不可能说,只是去了一个地方。

卢沟桥。

卢沟桥静静地矗立在永定河上,红日初升,朝霞元光,清风徐来,水面荡漾,堪称绝美。

汪舜华踏上石桥,摸着石狮子,潸然泪下。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群臣实在看不懂汪太后什么意思。

难道人老了,就学会了伤感?

然而感慨过后,就要处理相关问题了。

汪澄已死,仍下旨枭首,传首九边,以儆效尤。

牺牲的将士要抚恤,有功的将士要奖赏。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