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云村雨霁(5)

作者: 霂子已 阅读记录

这点钱,真不够做那么多事的!

江雨霁合上本本才说:“不急。指不定能申请到扶持……”

聊着,入村。

村里罕见来客,还是江雨霁和李维这样,穿着打扮一看就是城里的。

所以,人还没到,全村里稍有点闲空的都伸头探脑的看这到底是谁家「荣归故里」。

这倒给江雨霁和李维有了入门家访的机会。

直接开始普法?

“你好,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我国早就实施了义务教育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

那江雨霁相信他们夫妻二人都不用说完半句就要被扫地出门!

经济决定着教育知识水平的发展差异。

初期发展乡村教育唯一的办法就是——

三俗!

第4章 三俗

一俗,入乡随俗的俗!

“大婶儿,干活儿呢?我帮你。这苞米不错!”

李维长相属于眉眼间带着坚定的正气感。这种正气感在少年时期增添少年感,到中年退了稚气就更显得有干部风范,不说话时高冷难以靠近,笑起来又如沐春风,特别容易拉近关系。

大婶儿一脸蒙圈,下意识说的是,“我没有手机啊,没钱啊,小伙子你别骗人啊……”

李维就问她自己看起来像是骗子吗?啥也不干就是作家体验生活。

大婶儿放下戒备,“哦,作家啊。”

然后有道是——二俗。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这的确很俗,但咱得认,确实有用。

“是啊,婶子,打听点事儿啊?”

李维接着步入三俗——

就是人民币了。啥都不如人民币。

而在农村比一张五十块钱更有魅力的是,一叠十块钱二十五块的钞票。

厚厚的一晃,立刻就熟练的拉扯了套出来家里几口人,几亩地需要什么劳力,拐着弯地问到了家里缺不缺一个人,一口饭,乐得大婶儿以为他缺对象,又看他给钱,找「写作」素材呢,一个劲儿要给他说明。

李维这才介绍起来自己是有家室的,也不是专职作家,再掏出一堆碎钱,在大婶儿的震惊中交给她,让她给家里聋哑的孩子补补身体,早点上学,就走出去……

赶下一家,继续——三俗!

最后,就是把学生地址走完后的汇合了。

摸地形,套路话,最后给钱,点名让孩子回来上学,这已经是夫妻两个搞「三俗工作」的正常模式。

夫妻是经过认真研讨过才来的。

男大哥就江雨霁上,大婶儿就李维上,多数的时候,还是女性多,男性大概都还在忙碌赚钱…

结合下来,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是一个规律——

先搞发展搞经济建设,才能够搞定教育。

这不单单是对残障儿童,对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家庭都是无可厚非的事儿。

至于作家说法,真是江雨霁和李维本人的额外工作,不算撒谎。

而这份工作的目的无他——

拿稿费,补贴教育!

最终,在小时候熟悉得路口头,夫妻一碰头,嗯,照旧——

这村里人,也吃三俗不累。

再接着,互相简单对照情况,又是老样子。

各家对于残障儿童未来发展的认定标准——

“一得能干活,二地能赚钱,三得能分担家庭负担…”

说体面点,叫能补贴家用,给家里做事儿,别拖累家里。

再高贵情商高点:“哎呀,我们家娃儿那是从小能帮家里减轻负担,孩子懂事儿。”

然而,不管是李维本人还是见过了更多学子案例的江雨霁本人,他们本身就对「懂事」的聋哑残障,具有更高的身心统一性及感同身受性。

任教以来的种种经验也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敏感与灵活性,什么一二三的,都是纸老虎。

孩子在最该受教育的年纪,不该吃所谓懂事儿的苦!

天色渐晚,对完「家访答案」,夫妻双方心里也都明白,这里跟别的地方没有区别,区别不同就在于这曾经是两个人幼年期的老家,路段虽然重建,但还是熟门熟路!

离开很久了,大多数人并不记得他们。因为他们早就搬到城镇生活,这还是两个人小时候的村庄了。

所以,整体对他们来说没那么大的心理阴影…

江雨霁目前的打算是先回宿舍楼,然后,对各个家庭,进行个顶个的轮流分析,这么安排的时候其实她已经分析上了,谁家谁家什么情况几口人,少一个也无所谓;谁家谁家重男轻女严重以后要多走动,给家里科普女性的优点灌输新思想;谁家缺人,劳动力必不可少,需要出钱又出力,最好还能帮着干农活,要重点关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