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子和他的女人(128)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德育实践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他提出了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三点措施:一是在启发和吸引学生完成各门学科任务的同时,让他们在这门学科上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自己去钻研更多更深的问题;二是要设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样自己最喜爱的劳动项目和科技活动项目,使他们的业余时间去搞自己的发明创造和科学试验;三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喜爱的书籍。
三、帮孩子找寻到真正的偶像,让孩子从偶像身上汲取伟大的人格和道德力量。
影视类的偶像更容易成为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崇拜的对象,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偶像气质(比如:帅气、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媒体的主动宣传功不可没。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偶像?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情操是否能够点亮孩子的心灯,或者说影响他们的一生?至少在某一个人生阶段,对其有正确的、积极的引领和指导?
学校里的课本上所学的科学家、伟人、艺术家等等名人故事不可谓不多,但孩子们学了也就学了,多数人还是无法理解和消化,更谈不上用这些为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身上汲取力量为已所用。
在一个全民娱乐和崇尚消费的时代,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到人文领域和精神层面,当然,这和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们如果不坚守住这块阵地,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想方设法帮孩子找寻真正的有价值的偶像,让孩子从偶像身上汲取伟大人格和道德力量的话?娱乐至死,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就有可能一直占据着孩子们的心灵。
责任、担当、爱国、奉献.....这些人类所创造的种种美好的,使得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力量,就很难在下一代人的身上继承和发扬。
让孩子走进身边的英雄,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窥探他们的价值追求,找寻到真正的偶像,真正的从把人类的命运,把社会的责任,把为他人谋利益的精神追求与自己的人生甚至生存的价值紧密地联结起来的人的身上汲取力量。
四、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体验中感悟道德的境界。
独生子女时代,让这些孩子缺少相互交流的机会,上学前在钢筋水泥的“格挡里”,上学后,在上课和完成作业,随便的交流和自由的活动少之又少。孩子们缺乏一种和别人互相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这些基本的德性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
理想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学校为孩子设计并创造自然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中,就十分注重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行,使学生心灵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陶冶。他在《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一书中描述了他把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活动中进行教育的经历。他说:“经历了学校生活的第一个秋季,我们就深信,赞叹火红色的硬果的野蔷薇,欣赏还挂着几片黄叶的枝干匀称的小苹果树,心疼被初冬的寒风吹僵了的西红柿——这一切都在换气儿童对生命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态度。在儿童心里,一株植物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这个生命在凛冽的寒风中会瑟瑟发抖,于是孩子就想保护它抵挡严寒。......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些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在大多数的中小学,像这样的能拨动孩子们的心炫的实践活动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五、创设平等对话的环境,淡化道德说教,加强平等交流与思想沟通。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我们在欧美的影视作品和我国的少儿类节目中,常能看到大人在和孩子交流时蹲着身子,与孩子的目光处于一个水平线上。这就是在创设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
德育与智育不同。道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效果才最好。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最不满意的道德教育就是,用那些连自己都不信的道德说教理论来征服学生的教师。
在这样一个咨询高度发达、崇尚个性自由的时代,孩子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喜欢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