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241)

作者:重玖 阅读记录

出货同样如此,先运到苏城出租房里,再运去现代。

也有人疑问:“王家怎么会弄到那么多东西的?”东西太全了,而且质量好不说,价钱还比镇里供销社的便宜。

就有人象知道内幕的样子说,王家老太太年轻时在沪市大户人家帮佣,后来小姐在解放前出国了,临出国前,给了王奶奶一个任务,守好小姐家的家财。

“为了帮小姐守这些东西,她和自己的花烛丈夫分开,嫁到王家,这一守就是这么多年。

现在小姐的后代回来了,成了沪市政府的座上宾。为了感谢王奶奶这么多年的忠心,给了一大笔钱不算,还帮着她开了这些店。

你看这些货这么好,衣服多洋气,苏城都没有的,都是从沪市、香城甚至是外国运过来的。”

说的人头头是道,听的人连连点头,王奶奶也不知道,就这一会儿的时间,她成了忠仆了。

这故事还蛮感人的。王家倒省了解释的力气了。

就这么传下去吧,挺好。

王家在村里开店不久,苏城又传来消息,南门和石路都辟出了专门的地方,也是建了铁皮小屋,开始招商卖服装。

其实按向玲玲那边的生产能力,王家完全可以多开几家店铺。

但王家人一致认为,无论作为东家的他们,还是作为店员的各位,都没有经验,步子还是不要迈得太大,一步一步来为好。

而且,他们志不在搞零售,而是要往批发这条路上走的。

所以还是在南门、石路各申请了一个店面。

这两家店总负责人还是顾长生,王奶奶派了一个得力的人物过去担任南门店的店长。

这个人是王家东南面的邻居。

这家在王家和海军家中间,女主人叫彩娥,小美叫她伯母。

彩娥比顾花娥大两岁,是从苏城嫁到田泾来的。

也是一番辛酸泪啊。

她家是苏城有名的裁缝,老爹收了不少学徒,其中一个就是小美家邻居。

这邻居据说学得还挺好,深得彩娥爸爸喜欢,把女儿许给了他。

谁知婚后不久,哪里来回哪里去,夫妻俩只好回到田泾。

彩娥从没干过农活,一切从头开始。

那真是比插队知青还要苦啊。

孩子要照顾、公婆不喜欢干活不行的媳妇,家务没人帮衬,自己还要学种地。

真是死的心都有了。

她和王奶奶比较有共同话语,王奶奶是打出招牌不下地的,她做不出,咬牙坚持着。

王奶奶经常鼓励她,一切都会好的。

现在王家在南门等地开店,王奶奶就想到了她。

她出嫁前就是在家里接待来做衣服的客人的,有经营的经验。

王奶奶去和彩娥一说,彩娥满口答应。

彩娥是如何说服家里人的,王奶奶没问,她只要结果。

如果连家里人都说服不了,那也没有必要去守店了。

石路店的店长,先是顾长生兼任,等手底下的人成长了,再提拔。

顾玲花担任观前店的店长,他丈夫秧元就任三家店的总会计。

王奶奶早在观前店开张时,就给了他一张存折,每天把收获存银行。

这次每家店都招了两位苏城营业员,都是回城的知青,和顾长生他们都有共同话语,也相当珍惜这个机会。

就这样,在村人把目光集中在王家村里开店的同时,王家已经在苏城开了三家服装店了。

钱每天进账,小美却又焦虑起来。

是一个现象让她焦虑的。

严重的不平衡!

周惠芳这里,小美运去的东西太多,周阿姨来不及销;向玲玲这里,小美在老家的店销售太慢,向玲玲放仓库里的东西动的好慢,积压了好多。

这可愁坏了小美。

王家人特意为此开了会,商量解决办法。

最后商量下来,螃蟹今年马上要结束了,周惠芳那里的压力不会太大。

至于向玲玲那边,肯定要放慢生产速度。还有动员他们夫妻也在菜市场里开水产店,当然要避开周惠芳的店。

这样,向玲玲夫妇的损失可以减轻点。当然,王家也要想办法慢慢扩大销售。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172章 批 发(一)

王家人能想到的扩大销售主要是批发。

现在苏城三家服装店门口都竖了牌子:接受批发咨询。

村里的店里也有这样的牌子。

本来王奶奶想慢慢来的,而且王家人不懂服装,现在卖衣服只是讨个巧。

因为现在绝大多数人才刚从温饱线上挣扎出来,对服装是没有要求的,能穿就行,王家就是讨了这个巧。

等过几年经济上去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服装的要求也会提高,那时候王家经营服装,那就有点不够格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