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240)

作者:重玖 阅读记录

只是不知是不是小美提供的货太多还是这湖东新地方,认识周惠芳的人少,东西销得并不快。

所以一周后,经小美和周惠芳商量,原来月浜街那边的专卖店扩大经营业务了,这次添了一台碾米机。

此时正是新米上市的时节,周老板搞了个碾米机,顾客买了谷子自己加工,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这生意马上就火爆起来。

这家店一下子营业额就超过了湖东那边。

周惠芳很感慨,老顾客给力啊。

但同时也激起了她的好胜心,将月浜店交给周兴负责,自己钻进了湖东店,印传单,搞试吃,发会员卡等等,渐渐地,这湖东店生意也好起来了。

她这骚操作引起了水产店和蔬菜摊、粮油摊摊主的一致反抗,当然这是后话,也是周惠芳甜蜜的烦恼。

还有一个烦恼是小美运过来的东西实在太多,她快消化不了了。

王春生建议她再开分店,而且还要开到沪市去:“沪市人是最喜欢吃螃蟹的,这么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不开去沪市简直不人道啊。”

说的次数多了,周惠芳也有点心动,当然,这也是后话。

此时的王家,早上一阵鞭炮过后,两家店同时开门经营。

杂货店打出了开业打折优惠活动,所有东西一律七折,俞桂香和小双站在柜台后面,热情地接待顾客。

很多村民是听到鞭炮声来看热闹的,听说买东西可以打折后,家里缺的油盐酱醋糖、云片糕、针头线脑,这些东西平时也要买的,但镇里一要票,二价钱还贵,反正都要用的,这里便宜,那就买呗。

所以开张看来还是比较热闹的,但销量确实可怜。

相反,田水官带着金花爸爸伟根、寒泉爸爸林福,加上王培根招来的学生袁文明,正在收取送上门来的货物,忙的不得了。

王家什么都收:地里的蔬菜、粗粮;家里的鸡鸭、蛋;河里的鱼虾蟹、家里的老旧木头、石头、破碗;新收上来的稻谷……

很多村民拿家里这些东西来换杂货铺的商品,或者直接结钱。很多人拿了钱和东西高兴极了。

有些比较精明的村民私底下替王家担心:明显卖出去的少,买进来的多,这不是要亏钱吗?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171章 南门、石路分店

王家人是听不到这些议论的,或者说没有时间去关注村人的想法。

王奶奶对放学回家的孙女说:“看来还得给你姑父找两个帮手,否则他们连吃饭的功夫也没有。”

小美倒是比以前轻松,姑父四人都是将东西整理好后,放在柴包或水桶里,等他们回家后,小美和奶奶一起用线将这些柴包和水桶连起来,说一声就到现代的仓库里了。

然后一个电话,她的任务就完成了,只等周阿姨给她卡上打钱。

这卡上的钱,再给向玲玲,进货。

就是这样来回倒腾。

小美看王奶奶在村里找帮手,就推荐了两个人:俞阿婆和张南生老婆。

“我们现在两家店一共六个员工,加上家里你和妈妈,那就是八个人。妈妈接下来要负责批发的事,奶奶你要苏城村里两头跑,都没有时间顾烧饭的事了。让俞阿婆来帮我们烧饭,有空的话给二姑父搭把手。

至于舅奶奶(张南生老婆),她不是渔业大队的吗?现在送水产来的大头就是渔业大队的,舅奶奶肯定都认识。那些人看到有个认识的、自己村里的人在店里,也放心不是?”

王奶奶也觉得这个主意好,就是渔业大队来田泾村远了点,但这个年代,路远点无所谓的。

至于俞阿婆,王奶奶给否了:“俞阿婆还是以后再请吧。烧饭还是让你二姑妈来吧。她有空可以在店里帮把手,还有个龙根呢,他也不可能天天出门的,也能在店里帮忙。”

有机会拉拔自己女儿,王奶奶还是先考虑女儿的。

这些事就这么决定了。

田水官收的东西里,包括古董。还有陈东阳还在丈母娘的授意下,一直在淘古董和字画之类。

有的人可以在明面上做生意,有的人只能暗暗使力。

这些古董字画等,小美都先运去给周兴,让他请人去掌眼,辨别真假。

当然基本都是真的,王奶奶怀疑孙女是去显摆的。

假的放田水官店里,偷了也不心疼,真的藏王奶奶和小美房里,已经好多了。

这时候小美就羡慕人家有空间的了,如果她也有个空间就好了。

为了避人耳目,王奶奶特意去苏城找了朱宝庆,又租了一间房子,小美有的时候,化简为繁,特意将现代的东西运到苏城租的房子里,再找船运到田泾村,让村民看到王家进货了。当然,一般人是不会对这些东西的数额提出疑问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