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明月(141)
相信来先生也愿意尽力而为。
第21章 故乡明月(第四十八——四十九节)
——四十八——
在这个谁有枪谁就说了算的特殊时期,糜海仓知道作为一个商人,自己必须保持异常敏感的嗅觉。
继续支持革命是糜家的既定方针。但是,要想不入士、不站队、不当头,又能在生意上取得各方支持和理解,凡事就要特别谨慎,特别细致。他决定把精力放在生意的精细化管理上。
糜海仓首先想到的是稳固目前战线最长、同时也是效益最好青藏茶道和皮子生意,他决定带上江树忻亲自走一趟。
从祁门、浮梁和景德镇发出的茶叶和瓷器是用马车运到九江装船的。
糜海仓发现,茶叶运送的关键是装车。他租车的价格是以车为单位,茶叶轻而体积大,那么一辆车装多少茶叶直接决定成本的高低,他要求茶场在初期包装时,一改过去一律用竹筐、竹篓包装的形式,采用薄板木箱包装,考虑到长时间走水路运输的实际,他要求木箱做好防水处理。
这样,单位体积的茶叶重量几乎增加了一倍。箱子的大小也是特别设计的,以一张上好的羊皮能铺开平放为宜。
这样,到了汉江的褒河口时,把茶叶倒在马队的竹筐、竹篓里后,箱子可以装上皮子回到冉州来重复利用。
瓷器的运送成本是很高的。一方面因为瓷器很重,另一方面因为瓷器易损。
糜海仓发现,瓷器损坏量最多的是路程最短的景德镇到九江这一段。
自己的货是在景德镇收的,包装却是由瓷器烧造者完成的,送货的人只在九江清点件数,并不开箱,多拉快跑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景德镇到九江的官道要收很多路桥费,车队往往选择走不收费的乡间道路,颠簸是难免的。
而且到了九江又不可能重新包装,常常还要把那些碎瓷片拉到汉江源头去。
糜海仓决定把瓷器的收货地点直接改在九江,这样一个小调整,让瓷器的效益至少提高了一成。
乘船随货一起走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是,糜海仓还是决定亲自体验一下,他想知道如果将来一家老小也这么走的话,老人是否受得了?孩子们是否能适应?
船到汉口的时候,糜海仓想起了宝来钱庄。他决定让江树忻盯着自家货物转运汉江的装卸情况,自己则利用这一时间,去拜会一下老朋友来辉文的弟弟、来辉斌的哥哥来辉武先生。
虽然糜海仓和来辉武是第一次谋面,但两家生意上的长期合作和两代人的交情,还是让他们一见如故。
糜海仓先介绍了此行的目的。
作为处在辛亥革命核心城市之一武汉的来辉武先生,当然是要和糜海仓这个同道中人,细述革命的前前后后和自己对时局变化的观点的。
仔细听来,支持、观望和生意上的合作成为他们两人,甚至是糜、来两个家族的共识。
来先生还特地介绍了宝来钱庄在襄阳的分号和小弟来辉卿。
糜海仓表示,他的行程要根据货船的日程而定,如果去时不能拜会,回程时一定前往襄阳讨扰来辉卿先生。
船到襄阳时停靠的时间很短,船家只是补充了些吃的喝的就继续出发了,糜海仓也不想让江树忻掌握他和沿途宝来钱庄的往来信息,并没有在襄阳真正停留。
船进入秦巴腹地梁州地界的汉江上游后,两岸的景色引起了糜海仓的好奇。
船到一个叫茶镇的不大的渡口要停留一夜,糜海仓和船家商量好第二天起程的时间后,决定上岸看看。
茶镇属南乡县,而南乡又是梁州最大的茶叶产地。
茶镇地名的来由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早在汉、唐时期,南乡的「午子仙毫」绿茶和「南乡月团」白茶就已经是宫廷贡品和百姓的最爱。
这里的茶叶外销有多条旱路,如子午道、荔枝道等,还有一条水路,却鲜为人知。
这水路就是茶叶沿牧马河进入汉江,到这个江河交界的码头集中后,装上大船,再沿汉江下襄阳、汉口,南京、上海,直至漂洋过海。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茶叶交易码头为镇,故名茶镇。
另一种说法与汉高祖刘邦有关。传说当年刘邦受封汉王,为了打消项羽的顾虑而烧掉栈道以绝北图关中之路。
刘邦知道霸王在其身边安插了许多耳目,整日价只游山玩水,寄情于山水之间。
一日,刘邦和张良、萧何等谋士,齐聚在这个熙熙攘攘的茶叶交易码头的茶馆中,商定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军国大计,项羽的耳目打探消息时,张良只说是茶叙,对方说看样子是在开会,张良机智地应答,先生非要说是在开会,那也只是个「茶话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