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故乡明月(107)

作者:樱花荷塘 阅读记录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十三日,糜氏在邗州的第三代传人糜老先生仙逝50天后,第四代传人糜海仓率领全家乘四辆马车离开了养育了他们糜家五代人的邗州城,向一个陌生的不为人知的地方绝尘而去。

——三十二——

糜海仓让邹宝柱陪着母亲、夫人陈氏和儿子糜传家坐在第一辆车上,何氏带着荷佳的第二辆上放着各屋随身携带的首饰细软,窦氏、章氏带着茹佳、腊佳乘第三辆车,自己则押着行李坐在最后一辆车上。

出发时,糜海仓只下令「向南出城」,四辆马车的车夫并不知道往哪儿去,只知道他们的租期是五天。

出了邗州城,在一个一边通向镇江、一边通向南京的三岔路口,头车勒住了缰绳。

糜海仓在确信后面没有尾巴跟上后,下车左右打探,见四周一辆车、一个人也没有,就自己上了第一辆车,让宝柱去了最后一辆车上。

“走,去南京”!糜海仓没有同任何人商量,也没有向母亲解释,公开了他们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

邗州到南京是官道,沿途的县府和稍大一些集镇都是有官兵盘查的,州县之间也有驿站,这点出发前糜海仓就作了周全的安排。

他们全家的统一说辞是去南京「奔丧」。要知道,满清实行统治的重要抓手是推行「孝道」。

那时候,官员要「丁忧」,百姓要「守孝」,国人心中「逝者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奔丧成了最好的通行证。

一路之上,四辆车的前后顺序,过一两个时辰就要变换一下。

全家老小主要在车上吃些自家带来的点心、果子,只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边摊凑合吃了一顿饭,困了累了就车上打个盹儿,除了给马喂料、让马休息外,一路风尘仆仆,总算在城门关上之前进了南京城。

安排好客栈后,糜海仓带着宝柱来到江边码头,大摇大摆给全家人买了南京到汉口的船票。

宝柱怎么也不理解,义父陆路上谨小慎微的,怎么到了水路反而大张旗鼓起来了?他当然是不便也不敢仔细打问的。

第三天,糜海仓一家是租人力车去码头的。临行时,他专门和马车夫们交待,自己全家去走个亲戚,你们在南京城到处看看,后天上午还在客栈接我们。

如果我们没有回到客栈,你们就直接回邗州去吧。说着就把车资全部付给了车夫们。

糜家老小是船上少有的几个乘富贵仓的客人,船东自然是格外关照的,饮食、冷暖不时有人前来过问。

糜海仓要求全家只要有人问到,就说一切都好就是了。在船家统计吃饭人数和标准的时候,糜海仓把全家吃饭的银子按最好标准一次性付到了汉口,所有行李也都放在自家住的仓室里,要求船东在沿江各港口停靠前一个时辰通报情况,并告诫全家,除了自己,谁也不许和其他人攀谈、聊天。

船上的日子是不大好过的。糜海仓的夫人、女儿们吐的一塌糊涂,而要让传家、腊佳老老实实在自家仓里呆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此,全家人商议一致同意,行船时一起到甲板到走走看看,停靠时则必须在船舱里猫着。

船行半日后的第一个停泊地是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的当涂。

因为是首次靠岸,糜海仓还是比较紧张的。他让邹宝柱在自家的两个仓室门口呆着,看有没有人关心他们的行动,自己则站在甲板上仔细观察,看有没有官兵模样的人登船。

直到再次启航,他们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糜海仓才和邹宝柱轮流倒在铺位上迷糊了一会儿。

太阳落山的时候,船到了被中山先生称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美誉的著名商埠芜湖。

这个光绪三年(1877年)被中英《烟台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的近代安徽开放先锋码头上一派繁忙景象。

糜海仓想,这真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但是,他心里非常清楚,现在不是考虑生意的时候。

在这里,上下的客人很多,装卸的货物也很多,他不敢掉以轻心。

当码头灯火通明的时候,船再次启航了。糜海仓逐一留意了一下自家仓室周边的新上来的客人,才让家里人仔细清点行李后熄灯安歇。

糜海仓心里盘算着后面的行程,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想到了马伯韬先生「假汉口,真安庆;九华栈,不停留」的提示,他不知道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美誉的安庆在巡警学堂起义后的风声到底有多紧,他不知道到了那里该怎样联络九华客栈……看着久久不能入睡的家人,他起身来到了空旷的甲板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