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九里(534)
奉九了了一桩心事,心情倍感轻松,正琢磨着要不再去西安一趟,就被偶尔听到的一则消息打动了。
奉九其实早就听说过艾伟德女士——这位出身低微、受教育不多、笃信基督教的英国小妇人在山西阳城开客栈,办孤儿院,做了非常多的慈善工作,是一位扎扎实实埋头做事的传教士。奉九很为她潜心帮助中国人的义举而感动,一直想见见她。
婚宴期间,这些年来精力一直用在丈夫和孩子身上,早已忘了这位艾嬷嬷的奉九与本地人闲聊时,才意识到,原来艾伟德女士所在的阳城,离运城不过二百公里。
婚宴结束,宾客们纷纷打道回府,二哥二嫂也是刚刚回到内地,此时提出想去贵州看看三弟。奉九略思索了一下,说最近刘看守的态度明显松动,作为家人,他们去看宁铮不会受到阻碍。
宁铖夫妇这才得知奉九不会马上离开山西,而是打算去拜访艾伟德女士,于是两拨人马就此分开。
奉九谢过了阎百川要增加兵力护送他们的美意,现在晋南还是安全的,于是他们决定马上出发。
随行的两个侍卫一个叫洪昌利,一个叫居德生,都是功夫了得,很有眼色的人,一路上居德生开着汽车,沿着颠簸的道路,后又改为坐骡车和轿子,一行人终于抵达位于晋东南的阳城。
到了地方,不用过多询问,奉九一打听其大名鼎鼎的艾伟德女士,很快就有人争先恐后地告诉她艾女士的确切位置。
艾女士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英国卫理公会传教士,早已加入了中国国籍。据说二十八岁的她本想到中国东北传教,但彼时苏联日本正在对峙,所以她辗转从伦敦到海牙,接着到了莫斯科,在西伯利亚的冰原上徒步走了一天才到了海参崴,又接着辗转到了日本神户,这才到达了天津——从伦敦到天津,历时两个月,行程一万公里,这种坚忍的精神令人折服。
奉九终于在东关村后巷见到了艾伟德:这是一位瘦小的三十出头的妇人,还不到奉九的肩头,而他们正坐下来谈话的这座院落,据说原本是谣传闹鬼的被人遗弃的空屋子,被她和一位现已去世的老迈的女传教士改造成了一间客栈,专门接待往来的骡夫住宿,除了她们二人,还有一个名叫老杨的当地厨子帮衬。
作为传教士,客栈取名当然要跟她们的精神支柱《圣经》有所联系,于是“八福客栈”(The Inn of Eight Happinesses)的牌匾就这么挂了起来。
耶稣有一篇《登山宝训》,里面包含有“训导八福”,即指爱、德、恭、忍、忠、真、美、信。笃信八福的信徒,会成为天国之子,其实在奉九看来,跟中国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差不多,反正都是教人向善。
在艾伟德和老珍妮这两位传教士看来,开客栈是个好主意——既可向当地人传福音,不忘传教士就应该走遍世界,把主的旨意播撒到四方的使命,同时还能赚钱为教会筹措经费,何乐而不为?
后来的八福客栈经营得极其成功,更经过包括《时代》等主流杂志的传播,轰动了西方社会,这种影响力甚至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不过最开始的经营却是相当不顺。
此刻这位小妇人就坐在奉九面前,微微含笑,轻声细语地说着客栈的发展史,因为她的中国话里阳城口音很重,奉九听不太懂,不得不频频以英语相问,两人相视一笑,艾伟德干脆用英语说起了八福客栈的故事。
“最开始生意惨淡,无人住宿。老珍妮,就是去年去世的我的老伙伴,和我坐一起分析,只怕还是中西方文化隔膜造成的——阳城当地人对我们这些外来者不理解甚至有些仇视,这种隔阂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
奉九点点头:欺生,这是人类的通病之一,搁哪儿都一个样——
穿得破破烂烂、满身泥垢的骡夫,露着一口里出外进、焦黄发黑的牙齿,在经过客栈门口时,高声喊着“死洋鬼子!”,再呸上一呸,说什么也不肯进客栈的门儿。此地偏僻,西方人本就罕见。他们觉着,这些“洋尼姑”黄头发蓝眼睛的看着阴气就重,再加上居然还是两个女人开的客栈——老杨这个勇敢接受西方传教士聘任的唯一的本地男性被自动忽略,再说他在后堂很少露面——所以阴气加倍,重得会要了人的命。
奉九摇头叹息,不禁替她们着急起来。
艾伟德抿嘴儿笑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天,后来宁夫人您猜怎么着?老珍妮倒是想出一个办法——让我站在客栈门口,看到有过路的骡队,就想方设法把他们拉进来。可我并不美,年纪也不算轻,所以我真是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