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九里(406)
她拉了巧稚出了门,开车绕到了西苑一带,车行缓缓,几个侍卫开车默默地跟随护卫。一路上看不到几家开门做生意的店铺,四下里更是人迹罕见,到处是一片肃静、阴冷。
巧稚轻声说:“要是在以往,后海、北海的湖面上都会有不少人来赏月、划船,大多是青年学生,大家一起赏月、作诗、谈理想、谈报国……”
在她沉缓的话语声中,奉九难免想着,就在这个大劫难前,她还只是一个心无旁骛的家庭主妇,心里只一味喜滋滋地盘算着:今儿得买两个骑着麒麟、老虎,手执金杵的兔儿爷——芽芽好歹大了一岁,应该知道喜欢这全中国的小孩子都得意的小玩意儿了;再在顺承王府的庭院里,摆上供桌,供上北平特有的月光马和鸡冠子花、欧李、切成一朵大莲花的莲瓣儿西瓜,让芽芽跪下给太阴星君磕个头,自己则立着祝祷一下就够了;宁铮和龙生呢,就在一旁瞧着,毕竟,全中国都讲究“男不拜月”。
如果不耐烦去什刹海、北海泛舟赏月,那院子里空闲的大水缸也是够用了;蓄满了水,天上的月亮就会欢欢快快地跳进来,一漾一漾的托出一个大玉盘给大家看,围着的人一边咬着致美斋不拘哪种的月饼,一边心里想必也都是欢喜吧?
那种轻松惬意的心情,怎么一眨眼间,就恍如隔世了呢?
她一边开车,一边扭头望着被垂柳的浓荫覆盖了的黑漆漆的水面,仿佛又看到了往年在什刹海的碧波之上,一艘艘轻快不重雕饰的简朴小船,在岸边璀璨的灯影与大片繁茂的荷花间轻轻摇曳,上面坐满了兴高采烈的大学生,他们大声谈笑、神采飞扬、直抒胸臆,就好像为国出力就在眼前,兴之所至还会集体高歌一曲,连天上的明月都会格外明亮地照拂着他们。
而今年这个中秋,什刹海变成了死海,没有人有心情庆祝——三千万东北同胞的九一八,只怕过不了多久,也就是北平人,甚至全中国人的九一八了。
奉天沦陷,还带来了一个极其严重的后果:关东军从帅府书房的保险柜中,搜出了五十三张日本政界要人的收款单。
其中数额最大的,是政友会主要干部——床次竹二郎的五十万元。
日本政界要人的腐败受贿丑闻传回国内,引起了日本国民的极大反感,军界借机会发起了清除腐败政党政治的“军人夺权运动”。
由此,日本社会舆论开始倾斜于军界,并由主要报纸《朝日新闻》打出这样的口号——“宁要清廉的军人,不要腐败的政治家”,日本开始加速向军国主义转化。
九一八事件也极大地鼓舞了日本军人的冒险行动,而这五十三张行贿单,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的政策走向,是日本彻底走向军国主义的开始。
即使有稍微清醒的政界人士一再重申,中国国土太大,日本根本不可能完全占领,只能慢慢来,但这种声音,已经越来越如微弱,如萤火之光,引不起任何重视。
时任首相若槻礼次郎,早已无法控制越来越狂妄的军方,相比之下温和理性的一派,逐渐式微;他的前任滨口雄幸因此遇刺身亡,而他的前前任田中义一也曾在“皇姑屯事件”后叹息着说:如此急功冒进,大日本帝国的末日,不远了;未几,作为皇姑屯事件的替罪羊,被罢免,后悄然离世。
十一月下旬的某一天,奉九忽然找不到府里任何的报纸,看着听差们、仆役们躲闪的目光,她心里有数。在去燕大的路上,她开始听到所有的报童都在吟着同一首诗,后来奉九才知道,这是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政治家、诗人马君武最先刊登于上海的《时事新报》上的打油诗:
“杨四风流朱五狂 翩翩胡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 哪管东师入沈阳”
奉九捏着报纸一下子站住了——“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这首诗已于一夜之间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恨不得人人会吟。
奉九折了报纸,慢慢地继续往燕大走去,一路上,是她这两个月已经熟悉的鄙夷的目光——在燕大,她的身份尽人皆知,但她顾不得这些;如果她因此而痛苦,进而埋怨,那么宁铮的心里又会如何呢?
文人的笔,向来是杀人不见血。
这首打油诗里所涉及到的几个女人:杨四本与宁铮毫无瓜葛,而且早就被赶到了上海,朱五小姐是实业家朱启钤的女儿,宁铮四大侍卫之一朱铁黎的五妹,从小就与宁铮相识,两人只是跳过几次舞,近期更是正准备嫁给宁铮一位即将升任北平绥靖公署总务处处长的林姓机要秘书。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影后胡蝶虽此刻就在北平,但她与宁铮连面都没见过,此时她正与剧组一起为三部电影——《啼笑姻缘》、《旧时京华》、《自由花》一起取外景,“为时几近两月,每值摄片,同出同归,演员中更未尝有一人独自出游者。初到及归前数日或出购买物件,亦必三五成群,往返与偕,故各人行动无不尽知。”哪里来的翩跹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