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西去+番外(73)
他虽是大爷爷,但在长琴心里,他一直和家中爷爷是一样的。
就如奶奶所说,“你大爷爷和爷爷是亲兄弟,爷爷是亲的,大爷爷也是亲的。”
那碗热饭到了地方,也凉了,但沈现年,还是坐在吴月坟前,喝下了长琴端来的那碗饭,尽管小孩子端不稳,路上洒了些,还剩一半。
最近,村里有些风言风语,长琴多少听了些,说是吴月的坟头,一直不长草。
长琴站在那,把满石林所有的坟土堆,全都看了一遍,那些风言风语,居然是真的,大奶奶的坟头上,果然一棵草也没有。
长琴没有问,她怕问出来,惹的大爷爷再难过。
“大爷爷还要坐会儿吗?我们回家吧!”
“好,回家,”沈现年说着,拍拍裤子上的土站起来,又道:“长琴要不要去给爹磕个头?”
长琴点了个头,“嗯。”
围着坟堆绕了几道弯,来到爹坟前,跪下磕了三个头,“爹,我和大爷爷来的。”
沈现年背着手,怅然望着长满青草的坟土,沉声道:“孩子懂事,绪礼放心,你爹娘身子骨也很好,在那头别太记挂,我来看你大娘,就和孩子过来看看你。”
长琴不知道该说什么,便回头朝沈现年看去,见他也停了下来,便问:“我们留会还是现在走?”
沈现年呵呵笑了,拉起跪着的长琴,说道:“走吧,你爹听见了就行,人一进土,黄土一堆,也就那么回事儿。”
这一年,天儿好,没有涝害,没有旱田,秋季的收成,肯定会比去年高。
村里人都说,是老天开眼了。
长琴也入了校学习,成了一名小学生,入学前,奶奶撕了几件衣裳,拼补起来给她缝了个书包,从家里搬了个小板凳,跟着其他孩子,一起去了学校。
当天,是奶奶送她去的,拿粮票换了两个本子和三根铅笔。
长琴娘听说她去上学,特地在她上学的前一天,过来看了看她,来时,带上了她两个妹妹,坐了一个多小时。
长琴对她两个妹妹的感觉,越来越陌生,就连玩起来,都没有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那般欢乐。
她们走的时候,长琴娘问她,长琴也没有去,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她没有去娘那,等长琴娘走后,奶奶忍不住问道:“你为什么不跟着你娘过去,吃顿饭再回来?”
长琴没忍住,眼中有了泪,“我不想去,我总觉得去了她家,我就是个外人。”
“傻孩子,怎么是外人?那是你娘,走到哪她都是你娘。”长琴奶奶虽然嘴上责怪,但自己躲到一边,偷摸擦了擦泪。
后来扫地,长琴奶奶才看到长琴娘,留在凳子底下的三张粮票。
秋时,奶奶拔了许多野菜,放在太阳底下,晒得干干的,说是留起来,等着粮食不够时,可以拿出来吃。
不止奶奶如此,村里的人几乎都这样,尽管明白,今年的收成一定很好,不会像去年一样缺食挨饿,但村民,还是收集了许多吃的,晒干留起来。
沈丽生了二胎,给左青青又生了个妹妹,她婆婆一直想要个孙子,这次又生了闺女,婆婆对她不冷不热。
沈家这边,因为没奶,刘翠翠打算给小妮断奶。
秋季收粮后,她便把小妮送到了长琴奶奶这里,一开始,她未明说,只道是小升太皮,照顾他们兄妹有些力不从心。
正好借着秋时粮多,给小妮断奶,分开几日,让长琴奶奶先照顾着,不然,她一人照顾小升,夜里再因为小妮断奶,起来哭闹,觉得太累。
小妮若非要回去找娘,长琴奶奶给她送回去就是了。
累,倒是属实,其实,心里搁不下,不想让自己为了沈绪文,养儿育女那么累,总觉得不公平罢了。
今儿一年时间,她从未进过大队的土地做过工,每日闲在家,除了陪小升、洗衣做饭没有别的事。
饭倒是三人的份,每每沈绪文的脏衣服,她都会扔出来,让他自个儿洗,沈绪文也不吱声,抱着衣服就去河边搓搓。
断奶那几日,小妮还算听话,只是连着三日夜里起来哭闹,到了第四日,就可安稳睡觉了。
以前太小,看不来两个妹妹小时的可爱。
如今大了些,已经知道哄孩子了,连夜里睡时,都缠着奶奶,非要和小妮睡在一起,长琴奶奶自然不同意,小妮太小,生怕她夜里不老实,睡觉再压着她。
可无论怎么说,长琴也不同意,非要在一块,长琴奶奶没办法了,只好把小妮放在中间,她在边上,长琴在最里边儿。
长琴认为,小妮这名字不好听,握着小妮软软的小手,蹭着她滑滑的小脸蛋,对奶奶说:“我们可以给她改个名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