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华目瞪口呆地看着事情演变得将大哥牵扯进来。她其实是不想牵扯到大哥的,她原以为忆莲好歹能守住大哥的秘密,她想不到忆莲那蠢货竟然管不住嘴巴。她痛苦地偷偷看着善良的大哥因她受过,着实一筹莫展。忆莲也是躲在家里,哪儿都不敢去,也不让团团和脉脉出去,免得正好撞见启元在台上。晚上时候,忆莲都不敢点灯,关上门抱着脉脉哭泣。
团团没有跟着妈妈一起哭,她的心里充满愤怒。她因此事被勒令退学。她高中才读半年,被迫退学。从此不得读书。团团恨悦华。可是妈妈阻止她找悦华算账。团团只能又恨妈妈的不争。
忆莲困在家里,越想越怕,将所有启元在解放前买的东西都搜出来,烧毁。在团团的反对声中,忆莲烧了很多很多的书,漂亮的月份牌,很多奇巧的小玩意儿,包括那只团团和脉脉从小玩到大的美国产万花筒,还有一封封的家信。团团最初心疼,后来选择走开,眼不见为净。团团心里还记着,从小到大,在她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她经常有空就窝在爸爸的怀里,一大一小两个人,各自看自己手里的一本书。等长大了,她就和爸爸一起趴在同一张桌上围着同一盏油灯看书。后来,在看不到爸爸的每一天,她翻开书本,总能找到爸爸在书里的涂涂画画。现在妈妈将这些书一把火烧了,她闲下来时做什么呢。脉脉才刚开始识字看书,难道脉脉以后只看课本不看其他课外书吗。团团极端不理解妈妈,继续眼不见为净。
可是被迫退学,天天赋闲,没书可看,无法找到工作,团团不知该干什么,只能被反锁在家里烦躁地生闷气,绝望地为爸爸担忧。终于,她找到一种磨人的营生:绣花。可能是书读得多,团团很快学会绣花的各种高难度针法,她给家里的枕头窗帘都绣了花之后,就去绣花社接绣片来绣了。别人绣不了的,团团能绣。别人能绣的,团团绣得更好。她凭本事拿到最值钱的绣片回家来绣。团团靠着绣花挣钱养家了,这个时候启元被停了工资,忆莲只能拿到很少的工资,全家靠团团的绣花针吃饭。团团在一针一线中慢慢心平气和起来。
悦华却是只有一个人。她生气冲出去的时候没人拦她,她气闷闭关打坐的时候没人来打断她,她全靠自己。她而今陷入对大哥的深深内疚之中,虽然她得以暂时脱身,从疾风骤雨改为斜风细雨,可她因此睡不着觉,半夜被噩梦吓醒。她经历过爹爹的死,经历过娘的死,她很怕下一个就是大哥。
悦华一个人关在宿舍里左冲右突,终于下定决心豁出去了。她写了四封信,分别给朝华、启仁、启农、和瑶华。但她不敢在信中承认事情因她而起,她只是告诉诸位哥哥姐姐,大哥出事了,具体罪状一二三,紧急请各位哥哥姐姐救命。写完信,她却不敢一齐送交邮局邮寄,即使一封信也不敢送交本地邮局,怕被拆了查看。她也不敢趁天黑一齐扔进信筒,怕同样笔迹的四封信引起革命群众的怀疑。她思来想去,找个下雨天的夜晚,不敢撑伞,一晚上一口气跑了四个与她家全不相干的乡镇,将四封信分别投入不同的信筒。回到宿舍,被雨淋透的悦华愉快地感冒一场,开始等待哥哥姐姐们的援手。
第 34 章
启元算是历经九死一生了。先是被怀疑汉奸。等宝瑞那儿的事情搞清楚,已经几个月过去了。然后因与刘团长的关系被怀疑是潜藏很深的特务,这下启元就说不清楚了。他只知道刘团长的名字,与沪松战役中被打散的部队的番号,要他去哪儿找出刘团长来表明自己的清白呢。办法倒是还有一个,就是找宝瑞问。但是启元不愿连累宝瑞。他无论如何无法将与刘团长的关系说清楚,提出有力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他只能眼睛一闭,要杀要剐随便发落吧。
在上海与武汉的兄弟姐妹们相继收到悦华的来信。这回朝华捂住耳朵不听承文说什么,直接奔去启仁那儿商量对策。别人的事,启仁一概不管,但是启元的事摆到面前,启仁比朝华还跳得早,不等朝华找他,他早请假奔老家去了,也不怕被老家人拿地主问题摆布他。因为他知道这事儿只有他能解决,他当年在老家附近打游击,当年的好多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而今留在老家发展,他可以找那些生死之交的战友们帮忙。
但到了老家一问,发现问题并不像悦华所说的那么简单。他只能先将那汉奸的事情处理了,这事儿他也知道,当时他还没上山打游击。宝瑞当然不知道他能如此快地出去,与启仁在外面催促此案有关。至于抗日后刘团长送日本刀那件事,其实他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大哥救刘团长一命,刘团长还一把战时缴获的日本刀,这事儿很正常。但不正常的则是八年抗战,刘团长何以能如此长情,直到抗战后还记着启元,托人送刀。这显然不符合人之常情,不正常的正是那漫长的时间。可启元不能将宝瑞供出去,于是这个不合情理的猜想就意味深长了,何况启元还是个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