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笑人痴,笑他来迟。遗憾她不知,为她写诗的人叫崔护。
爱这样慷慨,忽然就让我遇见了你;爱这样吝啬,短暂的,容不得我多说一句,我爱你。
错过的,不是一段感情,而是一生。
——在唐人孟棨所著的《本事诗》中,记载结局略有不同,女子因崔护到来,抚尸恸哭深情疾呼,死而复活,其父将她许于崔护为妻。崔护于贞元年间考中进士,官终岭南节度使。若记载属实,女子与他有此结局,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我仍偏爱残忍结局。
有一阕词,亦是写他们的事:
重来我亦为行人,长忘曾经过此门。那年春,除却花开不是真。
空捻花枝空倚门,空着眉间淡淡痕。那年春,记得奴家字阿莼。
爱得到,得不到。还未绽放,就凋零。身后残红纷飞若雨,为谁悼未了情缘。情繁如梦,唯花开是真。
正文 07-1 桃花水-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
第二卷 情终情始
07-1 桃花水-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清静与自在
对于他,我总是心存念想。如果早一点,能在唐朝与他相遇。哪怕是相遇不相识都好,让我做一个经过他身边的人,一个只有一面之缘,却因他心花怒放的人。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李白
他独自漫游山中,看桃花飘落,随清流远去。心里非常清静。放下繁杂的思虑,让奔腾的念头停歇下来,任它像桃花一样随水漂远,意识得到控制,便见山是山,花是花,水是水,整个天地入眼清明。
很多人会觉得,这时的他,应是受了现实很深的冲击,带着强烈失落的心意归隐山中。产生这种见解实则是基于先入之见形成的无意识的强加,认定一个人的归隐总包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遗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应该是这样的,所以他就成了这样的。
但或许是他意识到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或许是他觉得倦累了,要暂时转换心境。他从不曾因为逃避而退却,也没有想过要放弃。无论漫游到何方,每一次的归隐,都是心灵的沉淀和清理。储藏精神给养。为下一次的游历作更充分的准备。归隐之于他,等同飞鸟或长或短的栖息,下一次的出发,会比上一次更积极,更长远。
终其一生,他都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不会轻易失望失落。他有自在悠然的内心,磅礴的才华和见识。野心催逼他,促使他施展其才,就像不能阻止大鹏去展翅遨游九天外,同样不能勉强李白只看到脚下的一块地方。
若他有困缚和压力,这冲击更多源自他的内心正在重整、扩张,而非外界的影响、压力。
李白的一生,常处于漫游的状态,精神层面的呼应,让我对他自然而然就心生亲近。读他的诗我会莞尔,会像个男人一样血如火烧,意气飞扬,会黯然神伤……他如我的隔世故人,忍不住有想伸手去拥抱他,亲吻他的冲动。
隔着迢迢的时间,透过诗章去感知他的情绪,一样心摇神荡。幸好,他的每一点喜悲都无所遁形,悉知悉见。
正文 07-1 桃花水-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
我总是在想,如果早一点,能在唐朝与他相遇。哪怕是相遇不相识都好,让我做一个经过他身边的人,一个只有一面之缘,却能因他心花怒放的人。
看他踏花入酒肆,对着美貌的龟兹胡女吟出动人的诗篇;听他在山中抚琴,送别友人;看他对月清歌,逐影起舞。愁也罢,喜也罢,他的才华从不枯竭。令人叹绝的诗句就如春风枝上桃花,自然地喷薄而出。
真的,我只要默默地跟在他身后,远远地看着,不介意山长水远,四处流离。若是能更亲近一点,我愿意为他当垆买酒,为他洗尽风尘,假如还有更亲近的机会,我愿随他登山临水,看流水桃花,辗转天涯。只是知己,不做爱人。
同是热衷浪游的人,内在是一个容器,旅行是自我清洁的方式。喜欢一再地自我清空,通过不断接受新鲜的刺激来获取更广大的精神力量。如花承接雨露,夜间微微闭合,白天又皎然盛开。
李白绝非一个不善言谈交际的人。他的内心亦不固守封闭。除却官场上的交际应酬是他不屑分薄精力的。生活中,他的社交能力毋庸置疑,强大彰显的个人魅力令他四处都有朋友。他亦从不为生计愁。是那个独一无二开放富足的时代成就了他。我曾笑说他这个人好像随身带着不限额度的ATM机似的,一路走来,有游侠之风,丝毫没有小文人的愁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