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晚钟遥遥(224)
作者:吃一整天 阅读记录
“好像是東京的研究所來的。”
又各自發言一輪。盧文秋再次拿起話筒,提到瞭自己的計劃。
“……總言之,我打算繼續研究阿伊努的文化,並且探討其文化邊界。自然,文化是很難找出一條國界線那樣分明的‘邊界’的,文化的‘邊界’更像漸變的條帶,越往外,與本身文化的關聯越少,摻入的異文化就更多。我感興趣的就是這一條隨時間流動的漸變帶。”
他洋洋灑灑說瞭一通,自己都感覺有些冗長瞭,才戀戀不舍放下話筒。在他還沒說完的時候,已響起瞭窸窸窣窣的低語;他講完之後,列座更是鬧哄哄的,也沒什麼人為他鼓掌。主持人提醒大傢保持安靜。
米哈伊爾教授環顧一眼四周,接過盧文秋的話頭。
“‘文化的漸變帶’,這個概念本身還是挺有意思的……”
正當盧文秋以為自己得到瞭肯定而有些雀躍時,馬上迎來瞭一盆冷水。
“但這個題目太大瞭,充斥著空想的色彩,”米哈伊爾繼續說道,“在解決阿伊努文化的‘邊界’之前,我們不得不框定什麼是‘阿伊努文化’,在青森發現的算嗎?南千島群島——或者你們說‘北方四島’的算嗎?薩哈林島(庫頁島)的算嗎?這是地域上的問題。還有時間,怎麼定義阿伊努文化的形成時間?原始文明普遍的特征與具備‘阿伊努性格’的特征,是否能夠明確區分?這裡牽涉到的東西太多太多瞭,我隻略略提出這麼幾個問題。”
“劃分時間的起訖點在哪裡?”一旁的美國學者插嘴道。
“你所說的‘漸變帶’是很脆弱的!”不知何處有人插瞭一句。
人群又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直到主持人再次請求安靜。
盧文秋聽瞭這些話,一時語塞,也想不出什麼回應的辦法,他確實需要再仔細權衡。他還站在原地,剛打算說兩句挽回面子的話再坐下,後方響起瞭一個聲音。
“我們不需要您來當救世主!”一位阿伊努學者嚷道,“我們有我們的研究,再者,您還是個中國人,請您先管好自己國傢的事情!”
盧文秋心頭一顫,險些暈倒過去。此時周圍響起瞭噓聲,都在譴責這個阿伊努學者違背瞭學術討論的原則。盧文秋旁邊那人扯瞭扯他的袖子,示意他可以坐下,他才神不守舍地坐回原位。
研討會繼續進行瞭一個小時,但他沒有再站起來發言。晚些時候渾渾噩噩地打車回到旅館,放下背包倒頭就睡。
經歷瞭最初的彷徨,他還是願意堅信自己是正確的。
隻是考慮得不夠周全而已,一定是這樣。
休息瞭兩天,收拾好複雜的情緒,他大清早乘公交前往修大。出發之前,他告訴二宮自己要過來,問她有沒有時間見一面。
“當然有時間瞭。”笑臉表情。
修明大學興建於明治前期,比立大多瞭超過五十年的校史,以文科見長,歷史學、文學、政治學領域都多有建樹,出過不少大傢。
站立在這所一流學府的門前,盧文秋仰望著高大的主教學樓;教學樓上方豎起的尖尖的方塔,也是修大校徽的圖案來源。
進入修大不用預約,隻用臨時登記。盧文秋填好個人信息,在“遊客”一欄打瞭勾,“事由”處仿照前幾個登記的樣例,寫瞭“入校參觀”,便順利進瞭門。
先前已說瞭,他手上有修大的地圖。由於立大與修大的合作協議,兩校的學生可以自由參觀除宿舍以外的友校所有設施,包括不對尋常遊客開放的圖書館與教室,也可以旁聽課程甚至參加對方學校的培養項目。這一協議,山上總是吹噓他居功至偉,說是修大的領導本來不願意,但他靠著過人的談判技巧,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瞭他們。
實際上,不僅不同學校的學術存在壁壘,在同一院校,不同學校出身的教授也會慢慢形成分野;即使研究不同領域甚至不同學科,也可能形成小團體。譬如山上就是立大“修明派”的成員,與此相對,修大中也有“立同派”這一說,隻是由於兩校實力有參差,“立同派”在修大遠不如“修明派”在立大得勢罷瞭。這種小團體基本上無關學術,隻是在更高權力面前抱團取暖,盡可能爭取最大利益——對外,例如兩校簽訂合作協議,圖書館資源互通,增加交換生名額等;對內,就是呼籲經費,爭取項目等。
盧文秋本來沒想過去圖書館。他把這次到訪完全當成一次旅遊。但二宮約他在圖書館見面,也沒有辦法推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