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一纸千金(212)
作者:伊北 阅读记录
光一个开会时间,林林就体会到宋雁的难处了。她是领导,也是晚辈。不得不尊重社里的“传统”。太严了,老人员怨声载道,不配合,大家脸上都没光。她只好尊重诸位的工作习惯。下午两点,会议倒是在社小办公室準时召开了。部门总计七人,实到五人。史老师、宫老师缺席。宋雁先介绍了一下林林,“我们的新同事。”
牛彤微微一笑,透着点诡异,嘴角和颧骨挤在一块。沈幼轻轻鼓掌表示欢迎,但见没人跟上,掌声只好淡出了。
崔笛韵道:“知道,见过。”
林林微微笑着。算作回应。
宋雁又说:“这段儿有什麽困难、问题,可以提出来。选题月底之前得上系统。”
沈幼没有选题。她还在做某学者的补贴书。林林出来乍到,还在观望,熟悉系统、流程,因此也没提选题。牛彤报了个台湾作家的散文。宋雁道:“先报上去,看看社里的意见。”这就等于编辑室给通过了。
大家的目光落在崔笛韵身上。崔也不客气,直接把她要报的选题给亮出来了。嚯!那叫一个壮观!霍明达的新作。顾青云的旧作。还有一位成名已久的官场小说作者的中短篇集。以及一位网络上人气很高的女作家的两本旧作。这一团重器,随便拎出一个,都是重量级作品。
牛彤啧啧。
沈幼嘴巴微微张开。
林林瞳孔地震。
就连宋雁似乎脸上都有点挂不住。她作为主任,选题稀疏,可崔老师却跟哆啦 A 梦似的,口袋里随便一掏都是法宝。牢牢掌控各种资源。这才叫“大”社的“大”编辑。还没等宋雁宣布会议结束。崔笛韵屁股已经悬空了,“可以了吧。”宋雁讪讪地说差不多了。话音未落,崔笛韵就已经先行离开了小会议室。
第九十九章
一场例会,崔笛韵碾压了衆人。这份惊叹直到林林和沈幼回到办公室还没消散。沈幼站在办公桌前,手里端着马克杯。林林见她神色不大自然,安慰道:“没事,慢慢来。”沈幼苦笑笑,“习惯就好。”又说,“都是熬资历。”这话林林不赞同,资历虽然重要,但眼下行业本来就趋于夕阳,自己不主动出击,一味熬资历,恐怕也熬不出什麽。
她们所处的时代跟编辑室“三巨头”的时代毕竟不同了。说白了,那批人吃得还是上个时代的红利。那个年头,文学是社会的“主流”。读者多多啊!书业繁荣。而她们的资源基本上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
现在不一样了。文学出版行业在分裂。过去,纯文学也能畅销。现在是难上加难。而那些畅销的所谓文学书,多半又是鸡汤。那是林林和文艺社的编辑瞧不上的。网络文学繁荣,但良莠不齐。有的长篇累牍,不大适合出纸书。当然,关键还是质量。既然在文艺社做编辑,质量上还是有要求。这一样来,可供选择的作者就少了。
纯文学作者很多都是期刊作家。长篇写得少。写长篇的,能卖的又少。放眼当下,整个纯文学出版市场,还是靠早已成名的五零后、六零后作家撑着。七零后趋近于无声。有声的也不畅销。当然也有个把冒头的。比如崔笛韵正在做的网络文学起家的女作家。八零后作家还没真正成长起来。有号召力的那几位,可能也不需要在文艺社出书。归根结底一个字:难!还怪沈幼天天坐冷板凳麽。
林林顺口问:“那喻老师、殷老师都做什麽?”
对于同屋的两位,林林还不算了解。
沈幼朝外面走了几步,伸脖子看了看,见里屋没人,才说:“喻老师不愁,早些年拿下了一批港台作者,稿子多得做不完,吃到退休都没问题。”喝一口水,继续,“殷老师做教材比较多,也有补贴书。”
林林没再多问。两个人坐下办了一会工,皆沉默无言稍后,宋雁走进来,抱着一堆纸稿。有不少套着牛皮信封。林林连忙接了,堆在桌上。
宋雁道:“都是自由来稿,你们翻翻,看有没有好的,其余的退掉。”又补充,“退稿信写一写。”
林林和沈幼应答着。这一写就写到下班。文艺社这点好,时间机动,大部分编辑,四点多就能走。晚上到家,老邱问林林开会情况。
李林林叹息,就说了两个字:“难办。”老邱笑,“干吗,没进去的时候,难办,怎麽进去了,还是难办。”林林道:“有什麽难理解的,射雕英雄传看过麽。”
老邱说当然看过。
“刚开始看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江南七怪特牛,柯镇恶就是天下第一,”林林忙着帮儿子做手工,“后来才发现,厉害的人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