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解意(6)
作者:尔惟盐梅 阅读记录
心怀期待,结果到场的第一眼就让她眼前一黑,暗道晦气。
那是一个穿polo衫西装裤的中年男人,是她本科学校历史系的副教授,身长且壮硕,偏偏名叫薛涛,和唐代才女同名。
梅宣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时,薛涛正是评审之一。他推崇坚硬扎实的考证,鄙薄时兴理论,因着观念相左,梅宣的论文未能评上优秀。这倒也罢,可是学生答辩之时,他在刷微博,眼不离手机屏幕。这事让她记了很久,如今又浮上脑海。
薛涛此时正巧朝她那里看了一眼,没认出她,也对,多年前的一个默默无闻的本科生,自然是毫无印象了。
梅宣正在找座位,手臂被碰了碰,原来是师姐。师姐年龄比她小,但是按师门辈分算,她年纪再大都是师妹。
师姐拉她并排坐了,神神秘秘地指着门口一个男生,悄声说道:“你知道他吧?”
梅宣迷茫,“不认识。怎么了?”
师姐声音更低了,“大三的,发了C刊。”
瞳孔地震。
“本科怎么发C刊,不可能。挂了哪个大佬的一作?”
师姐摇头,然后笑了:“一篇学术会议报道。也算发了C刊呢。”
“那不是也有高人提携吗。”
叹气。
“有文章肯定保研了吧。看看,人家这是早早地就有了科研意识。”
抱拳,自叹不如。
师姐还想跟她闲谈什么,就被会议开始的提醒打断。
议题对梅宣来说还是陌生,听了个大概,只记得会上一个秃了大半边的老人家突然音调提高,
慷慨激昂地批判海外汉学,大谈日本学者之谬误,以宫崎市定和京都学派为例,口中话语如万箭齐发,越说越激动。
她抬头看了看“晚明江南的地方人群与地域社会工作坊会议”的横幅。
可是宫崎市定并不研究明史。
在座有青年学者正是日本汉学背景,可毕竟老人家德高望重,不好拂他的面子,也不敢当面反驳,只能默不作声,任由他肆意发挥。
梅宣坐在外围闷得很,挨到散会,赶紧撤了,出去透气。
绕了一圈在学校里新开的奶茶店买了一杯奶茶,坐在店外的长椅上仰面吹风。
天光暗下去,铺一大片渐变颜色,就像慢慢融化在茶里的芝士奶盖。
视线里出现一张倒着的脸。
那张脸离开她的视线,退到一边。
她恢复正坐,扭头看见韩朔坐在她旁边。
“韩老师你怎么来了?”她有些欣喜。
韩朔淡淡一笑,“见个朋友,顺便路过。下课了?”
“唔,是的。”梅宣眼珠一转,不知此番是偶遇还是重逢。
“我回去想了一下,还是不能承认我笔下的女性角色像你说的那样单薄、模式化。她们经历曲折,内心丰富,明明复杂而立体。”他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有些单纯可爱的不服气。
“如果作者把角色当做自己来思考,将自己带入进去,把她当做一个真实的人来写的话,就会很好。比如《曲水》里的永兴公主和溧阳公主,性格和想法很是鲜明、特别,一个叛逆决绝,一个隐忍坚韧。”
他似乎认同地颔首,看了看天色,“今天晚上六点到八点有空吗,我有一节给本科生开的写作课不知能否赏光?”
她当然不拒绝。
“六点到八点,隔壁含光楼307。”
她心思一动,说声等等,拿出手机,说不常去隔壁学校,不认得路,不如加微信发定位。
韩朔也没拒绝。
梅宣回想时,心中莫名一丝疑惑。
他好像子牙垂钩渭滨,静待直钩鱼。
第2章 二、戏作
那天新书发布会后,韩朔步行回到离学校不远的住所。
按向上的按钮,等待,电梯开门,按下十五楼的按钮,电梯关门,数字上的光消失,电梯开门。输入密码,推开房门。
客厅一面墙是书架,中央一个大长方形书桌,铺着棉麻桌布,上面是一堆凌乱的毛笔钢笔,一层叠一层的稿纸宣纸,还有两摞书占满。
他心里提醒自己书桌记得整理,拉上半边窗帘,顿时光线暗了大半,安静的室内显得幽寂。
大长书桌旁边并排一张七十乘七十的胡桃木正方形书桌,木料和做工很是结实。
所有的桌、台上几乎都摆了东西,唯有这张方形书桌空空荡荡。
他看了方形书桌很久很久,然后把随身带的《曲水》放在书桌中央,书页上似尚沾有龙井的余香。
五点五十八,梅宣如约来到了含光楼307教室,韩朔见到她,没有多说话,示意她可以坐两边的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