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衍生同人]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59)

作者:撑伞躲猫猫 阅读记录

作者有话要说:

敲黑板,老鼠蝙蝠不能吃的,它们身上有病毒。苏轼这里也是实在没吃的了才去吃的。

注:1.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苏轼《和陶和刘柴桑》

2.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苏轼《答程儒书》

第30章 儋州(二)

【苏轼在儋州,一边吃饱都成问题,一边却能洋洋洒洒写下《老饕赋》,将自己吃饭做饭的心得总结起来,再命儿子抄上好几份传给朋友们,为此感到十分的自得。】

天幕上,苏过继承了老爹的厨艺,整个下午都在灶台旁捣鼓,考虑到苏轼近来脾胃不佳,他将当地官员送来的山药混合着家里仅有的米蔬煮烂,造了一锅素粥出来。

苏东坡大喜,因为在他看来,这锅粥虽然清淡无味,但却代表着儿子满满的孝心,当即给这道菜命名为“玉糁羹”,并一口气写了好几首诗文来赞扬:过儿他做饭做出了新意,给我煮了一锅玉糁羹,无论是从颜色还是从香味上来看都是人间一绝,恐怕只有天上的仙宴才能吃上这等好物!

“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不要拿隋炀帝喜欢吃的金齑脍来和我的玉糁羹相比,我这道东坡玉糁才是天下一绝!

【123:人家隋炀帝吃的金齑脍是鱼肉,老苏你这道菜可是不见半点荤腥...】

【梦中客:楼上不要点破,老苏已经快半年没吃到肉了...】

天幕外的苏家父子三人都对这一画面感到惊奇,因为这时候的苏轼虽然也旷达豪迈,但绝对不会乐观到这种地步,这种安于贫贱的淡泊之资,实在非一般人所有。

身后,苏轼的妻子王弗一语点出了关键:“不经历诗案黄州之祸,再经南迁之苦,难成天幕上的苏东坡。”

天幕上,喝了一大碗玉糁羹的苏轼又有了到处逛悠的力气。

海南一年四季气候温暖,作物多产,原本应当米粮充足的,但当地从事农业种植的人却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靠捕鱼贸易满足生活,需要米粮时就拿着海鲜去和北方的商贩进行交换。

但是琼州海峡风浪滔天,往来货船不是每次都能安稳到达的,遇到灾荒年商贩罕致,当地粮价飞升,大多数人就只能饿肚子。

苏轼生于蜀中,老家毗邻天府之国,自来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来到海南见到当地人多惫懒,有时间睡觉却不愿意从事农桑,爱管老百姓闲事的苏轼就坐不住了。

“你们为什么不种点地呢?这么多的荒地,土质肥沃,若能得到有效开发,也不至于时常陷入乞讨饿肚子的窘境啊?”

被问到的老百姓一脸懵:“我们一直靠打渔为生,从我爷爷的爷爷开始就是这样的,我孙子的孙子以后也会是这样啊!”

苏轼反问道:“可你愿意到了你孙子的孙子那辈儿,还时不时饿肚子吗?若开垦荒地,丰收以后家里常备余粮,再辅以渔猎,你们的生活不是更有保障了吗?”

当地人被问的说不出话来,想了半天又问道:“可我们平常的淡水都不够饮用的,哪有多余的水来灌溉庄稼呢?”

苏轼拊掌:“你这就问到人了,我最会打井了!”

【据苏轼自己记载,他在海南时帮助当地的老百姓凿泉挖井、指导农作物生产,老百姓为了表达感激,将他带人开凿的井命名为“东坡井”。苏轼每次被贬都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刚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总是感叹自己寂寞没朋友,可最后每每住下来他又能在当地交上一群新的好朋友,于是他被贬了大半个中国,吃了一路,交了一路朋友,真正实现了朋友遍天下。】

天幕中的苏轼没什么读书人的架子,能与村中老翁蚕妇话家常,也能与街上玩闹的孩童搭话玩笑。

“苏先生,您今日面色红润,可是先前的泻疾好了?”儋州街上,一名梳着双髻的小儿见到苏轼,礼貌地向他问好。他和同伴近日都在苏先生处读书认字,往日儋州也来过读书人,但这位苏先生是他见过最有学问、也是最和蔼可亲的人。

苏轼拄着拐立在街旁,闻言哈哈大笑:“小孩儿,这可不是什么健康的面色,这是老苏我刚刚喝了酒的酒红面色。”

“可是刘阿婆家祭社时剩下的酒?”小孩子挠了挠头,苏先生家贫却好酒肉,近来附近街坊谁家祭拜神仙留下酒肉都会主动分他一点。

苏轼微笑点头,却见原本站在原地的小孩子拔腿就往家中跑,一边跑还一边回头喊:“苏先生稍等,我也有礼物要赠予您。”

苏轼好奇,一个垂髫小儿能送他什么,他一会儿得留心看看,若是什么贵重东西他是万万不能收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