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给周幽王剧透烽火戏诸侯[历史直播](207)
【苏轼听后,大受震撼,于是做了这首词,赞叹寓娘一直相伴好友的行为,也感叹寓娘这样的心境。】
【然而事到如今,兜兜转转,这样的心境,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心境呢?只不过做出这首词的苏轼在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未来的自己回经历又会遇到些什么。】
......
不到半个时辰,天幕匆匆说完了苏轼的一生。
不得不说,在天幕设定的时间里,人生仿佛是被压缩折叠了一般,过的好快好快。
从前几次盘点就一直存在的风声,讲到了苏轼一生的终结,终于也随之结束了。
所以那风声并不是什么面对特殊情节也产生的特殊音效,原本就是为苏轼一个人而准备的。
他的人生,就像是自然界里一阵不受控制的风,有时候吹得急,有时候又吹得缓,但是急切的时候偏多,缓和的时候偏少。
似乎是为了贴近苏轼的人设,因为在他的人生里面,也是跌宕起伏偏多,平铺直叙偏少。
然而听完之后,苏轼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感受,唯一的感觉,大概就是,他能活到六十六岁,其实也还算长寿。
因为他身边,他所认识的很多人,都没有活到六十六岁,还差四岁就是古稀之年,无论从那种方面来算,也不算短命。
不管在其中,他会遭受怎样的波折,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但最终,他还是较为完整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其实也不能说他运气不好吧。
但如果没有安逸,反而全是苦难,那活得久,也不能说是一种幸运。
苏轼只能说是不怕苦难,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去经历苦难。
其实想避免既定结局里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方便也最简洁的就是阻止那场“乌台诗案”的发生。
少发几句闹骚,少和朋友通几次信的事情,并不难办。
既可以让自己免于罪责,又可以让朋友以及弟弟免于牵连,这样的事情苏轼很愿意去做,且避免诗案并不是违心之举,他所坚持和坚守的依旧不会改变。
想到这里,苏轼不禁又回忆起了天幕里的那个王安石。
天幕并没有将王安石的变法一一说清楚给众人听,所以具体是什么内容,又具体该怎么操作,它最终是怎样走向失败的,没有人会知道。
苏轼多能从天幕之中获取到的信息就是,他王安石确实是个正人君子。
即便因为变法上的不和和他产生分歧,但仍然愿意在诗案一事中出手相救,令人佩服。
但他同时也在想,不知身在何处的王安石,偶然得知了自己变法的失败,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或许比苏轼还要痛苦吧,毕竟他还没有展开自己的宏图,就被告知了结局。
有些事情,想法是一回事,真正去做又是另一回事,也许变法的初衷本没有错,错的是后续的进行,说不定在天幕的暗示之下,王安石对他的变法设想进行了改造,把弊端全部去除了呢?
但这一切都仅仅只是苏轼各人的期望,没有根据,更没有信服力。
纵观整个天幕,其实说到底,最让苏轼觉得有一些担忧的,仅仅只有“乌台诗案”之中那一百零三天的牢狱之灾,以及年老之时被流放儋州。
牢狱对所有人的恐惧都应该是一直存在的,不仅仅是对囚禁的害怕,更有为严刑峻法的害怕。
那一百零三天里会经历些什么,又会遇到些什么,没有人知道。
但至少,苏轼在那一场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祸里,并没有丢失掉自己的本心。
还有那些,在天幕之中匆匆而过的朋友,其实大部分他都还不算熟悉,偶然得知了这些人为他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苏轼其实并没有很多的感动。
他只是觉得陌生,陌生之余,又是难以言喻的愧疚。
尤其是对他无辜受牵连的弟弟的愧疚。
因为苏辙是天幕提到的那些受牵连的人当中,他最熟悉,也是目前感情最为深厚的那一个。
纵然自己不希望被官场磨灭了最初的理想,但他更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坚持或者固执,让苏辙受到本来不应该面对的灾祸。
苏轼知道,如果他面对祸事之时,苏辙一定会想办法就他,就如同他想用自己的一切来抵消苏轼的罪责一样。
这就是亲情,血缘是无法斩断的东西,也是他与苏辙之间,最深厚的联系。
在苏轼愣神的时间里,王弗思考刚才听过的天幕。
她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作用不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天幕连她的只言片语都不曾提起过。
王弗倒不是有多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天幕里,只不过想要知道,她在这里头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