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心燎原(108)
慕致远所书的文章很精彩,引经据典,行云流水,看上去是一篇会令所有考官都满意的文章,足以说明他确实才华斐然。
其中固然有人脉起了作用,但他本身的学问也是不能否认的。
唯独绥帝不满意。
值此之际,他要选用的人才和从前自然大不相同,至少要有敢于为他手中刀刃的勇气和决心。
可惜,在这些文章中,他能领会到的并不多。
“你可希望兄长得偿所愿?”
这是绥帝第二次问这样的话,南音已经能分辨他话语中绝非试探,而是真心这么问,于是摇了摇头,“我希望先生能得到可用之人。”
“世家子弟本就不可少,再多一个慕致远,也不算多。”绥帝的意思是,朝堂上注定要养一些不得用的闲人,多一个少一个对他而言都没区别。
南音依旧摇头,“阿兄他……是逐利之人。”
说出这句话的开始有些难以启齿,很快南音就放下了那些不适,“他之前的种种所为,都只是因云氏能给他利益。如果给予高位,他恐怕不仅不会是先生想要的人,还会……”
有些话,不必说得太清。事实上,是南音慢慢揣测出兄长亲近云氏的缘由后,就已经对他的品性失去了信任。
如果他是因云氏抚养了他那些年,而对云氏和慕笙月感情更深,她都能理解些。可他不是,他只是分清了谁能带给他更大的好处,这种利益分明的做法令她齿冷。
“你可还在意?”绥帝忽然问。
南音一怔,“在不在意……如今也无区别。”
她和阿兄的关系,早在那日撕破脸皮说出一切后,就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
绥帝以一种极为随意的语气道:“既是逐利之人,便以利诱之。利不断,则爱不绝。”
南音的心结源于她的父兄,尤其是同胞兄长,倘若她仍在意这些,需要这些,绥帝不介意助她许之以利,将这些人牢牢栓住,匍匐在她脚下,任她差遣使用。
作者有话说:
说昏君吧,不那么昏
说明君吧,也不那么明
幸亏遇到的是咱们女鹅
么么么么么
第44章
南音足够聪慧, 绥帝才会和她讲得这么明白。她领会其中的意思,垂眸认真思索了会儿,还是道:“弃我去者无需留。”
如果她想要虚假的温情, 十余年来有无数这样的机会。
绥帝深深看了她一眼, 颔首说了句好。
是否要因南音而给慕致远照拂之事就此定下,二人没有再议论科举。用过午膳,绥帝教她练了会儿字,再看着她入睡才离开永延轩。
云淡了, 暖阳显得愈烈,全英令内侍撑起黄罗伞遮阳, 纳闷地自言自语,“真是奇了, 钦天监明明说过几日又有大雪,这天儿能变得这么快么?”
实在是这短暂的暖, 给他的感觉太不真实。
从去年的寒冬至今,绥朝各地雨雪天都较多,有不少州县都闹起雪灾,路途冻死之人不知凡几。
上诉灾情的折子飞至御案前, 在绥帝抄了卢家后,都得到了即将有钦差前去赈灾的回复。
等韩临从范阳归来,国库想必又能有一笔大进账。
擢升内卫统领后就常常忙得脚不沾地的林锡抄甬路赶来,在绥帝身前止步,俯身拱手道:“陛下此前命臣查探的消息,已有了眉目。”
“嗯,去御书房说话。”
林锡回复的, 还是那日绥帝吩咐的先帝之事, 主要是查清先帝驾崩前身边有哪些人, 言行如何。
三年过去,许多事情已不可考,且当时在场的要么如今身居高位,要么退隐江南。林锡不可能去逼问本人,只能通过各类记载和对其他人的旁敲侧击来调查。
幸不辱命,他已经把绥帝想知道的查了个七八。
“据查,先皇驾崩前有十余名官员在殿外待诏,殿中有玉贵妃、四皇子、上平侯韩嘉、镇国大将军孟由、户部尚书严礼、兵部尚书秦英,以及王氏、崔氏、卢氏族中的三名小官。另,殿中侍女六名,内侍八名,侍女有四人在宫中服侍,二人已放出宫,八名内侍现今仍在内侍省。”
先把人一口气道出,林锡接着讲他们是因为何事被传召进殿。
当时先帝龙体抱恙,玉贵妃和四皇子常常在身旁侍疾,让先帝备感动容,与大臣议事时也常常不避忌这俩人,还在暗地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据称那一日其实没甚么特别的,先帝之前病了好一阵,累积了几件重要的政事,便一同召了许多人来。至于那三个世家的小官,纯粹是进去挨骂给先帝出气的。
谁都没想到意外来得这么快,先帝正激昂发声之际,恶疾突发,浑身抽搐不止,竟只来得及和凑到他身前的玉贵妃喃喃了几句微不可闻的话,就永远地阖上了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