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汴京风雨下西楼+番外(3)

作者:达闻西 阅读记录

这日奇怪,早上艳阳高照的,午后就风吹雨打。走街串巷的货郎经纪们都避雨去了,马行街上的人一下子散了大半。卖伞的小贩突然便生意大好,拎着篮子卖果子的妇人们拿篮子挡着脑袋都往自家跑。

九曲子周家是大店,门口摆着彩楼。两个轿夫站在彩楼下,跟轿子一道等着自家小娘子出来。

秦桑去付了茶水钱,把今日买的一堆东西重新抱回到怀里,跟着朝烟出了门。

这场骤雨来得猛,雨势不小。

轿夫身边的凉轿已经被雨浸透,是坐不来了的。

秦桑便抱怨道:“早知道坐个暖轿了,上头还有层帘子挡挡雨。这下可好,轿子坐不来,只能撑着伞走回去了。”

轿夫在四面看了一圈,指着对面一家店,跟朝烟讲:“二娘子,那里有卖伞的,要不我去买伞来?”

朝烟自然同意,那轿夫便淋着雨,跑向街对面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欢迎读者们来到新的故事《汴京风雨下西楼》。

本文原名《满天风雨下西楼》,取自《谢亭送别》中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写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我想用文字来复现一千年前的北宋,写一写仁宗年间的名臣荟萃,也写一写经济、文化、科技都达到了巅峰水平的盛世云烟。为了写好这个故事,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记下笔记的字数也许比这个故事的正文字数还要多。

本想要在故事中尽可能还原历史,但我在写故事大纲的时候发现,我并不能做到完全尊重历史。因为若是真的完全参照历史,这个故事就不可能发生。在称谓、民俗、历史事件的时间等方面,为了提升故事的整体可读性,我还是胆大妄为地对历史进行了一些篡改。调整了一些拗口且生僻的称谓,也改变了一下某些事件发生的时间。甚至为了阅读观感,我还篡改了一些人物的姓名。因而,我本想写的北宋历史文,背景也变成了架空宋朝文。

为了避免人物对话的“穿越”感,我在文章和对话之中的用词基本都经过斟酌筛选。一些在宋朝之后才诞生的成语、俗语,我都能不用就不用,或是找其他相关词语替代了。

每章节后的作话,我会或详或略地说明一下一些历史史实,解释一些名词或年份。如果读者之中,有小说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的子孙,并觉得自己祖先的事迹被我胡说八道了的话,敬请关闭阅读界面。

小说毕竟只是一个故事,不可能完全合历史贴合,也不可能完全符合现代价值观。万望读者们理解,一切不符合历史的设定都是为了剧情发展。也万望专攻宋史的学者读者能对文章手下留情,谢谢!

言尽于此,故事也即将开始,请与我同道,一起梦华东京,寻欢汴梁……

注:

景佑四年(1037年)

北宋时期的“圣人”一词专指皇后

经纪为小商贩,黄门即小宦官

第2章 送伞

九曲子周家的对门,隔着街,是一家小货行。

马行街繁盛,临街的铺面都是大店。那小货行虽挂着一个“小”字,却也有两层楼,在附近一带很是知名。

货行货行,便是买卖杂货的地方。从珍宝玉器到秤尺刀剪,但凡是人家百姓要用到的东西,统统能在这里买着。

货行生意不差,伙计们都是精干的,几个人把一家店的客人们都招呼得不错。今日恰好,主人带着小厮也到了店里来,伙计们更是打起了精神,不敢在主人面前出点差错。

这场雨一下,进店买伞的人便多了一些。

店里拥挤,客人们摩肩接踵。

这家店的主人姓许,是东京城里出了名的豪富。像他身后这货楼大小的店面,他在城里开了有百十来家。

按说这样的豪富人家,手里有铺子的店主人是不必时常亲自出门巡店的,可这许大官人跟寻常豪富员外不太一样,他是个当世的陶朱公,惯会打点生意,精通发财之道,常常在自家的店面铺子里查查看看,好交代伙计掌柜们如何挣更多的银子。

今日刚好巡店巡到马行街的货楼,看了看店里的生意。

生意太好,他便不挡着客官们进门的路,站到了门外。

小货行的门口有伸出的屋檐,刚好给他挡住了雨。

街上的人行色匆匆,多在四处躲雨。

许大官人站在货行门口,看着他们在街上跑动。

天上落下的雨把马行街冲洗了一遍,雨幕淅淅沥沥地淋着地上的一切。

对门的九曲子周家生意也不错,进门出门的客人都挺多。

雨下得不小,他隔着半空里的雨点望向周家门外的彩楼。

马行街是他常到的地方,九曲子周家的点心他也常去吃,那彩楼也常常能瞧见。本是寻常的一眼,他却见着了个不太寻常的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