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觉醒来发现有人在刻我的神像(68)

作者:长天大乐 阅读记录

殷幸拜上沥日山时,方知这位乐妄先生只有“两不收”,概言之,即“想不收就不收”。当日殷幸连乐妄先生面也没见成,只有一名学监在门外守候,束脩被他原封不动地推了回来,只挥挥手道:“先生不喜着锦袍者,公子请回。”

待殷幸找个僻静处跟家童换了青布衫上去,又见一行数人围着学监,正在大门外讨教。其中有个方脸高个儿嗓门格外浑厚:“为何不收我?我裴家世代清修,行端影正,哪里不妥?”

学监道:“如此凶煞,不似修行之人。”

那高个儿闻言,正待发火,又觉正应了“凶煞”二字,生生把火气吞进肚子里。

学监又道:“这位公子,可要拜入我沥日堂?”原来他目光一扫,发现高个儿身后站着个十三四岁的家童。

家童吓了一跳,连忙躬身拜道:“不敢不敢。”

高个气急反笑,道:“我道这沥日山上看重的是什么,原来还是靠模样蛊惑人,廷玉啊,先生看上你了,还不快跟先生道谢?”

他语带轻佻,阴阳怪气,学监闻言,也不气恼,反而笑眯眯地看着那叫廷玉的小少年,道:“这位廷玉小友,你长得好看,以后先生带出去也不丢人,不如来我沥日堂做个书童?”言下之意,倒像是带着他家少爷出门会极其丢人一般。

廷玉哪里敢应,只是一迭声道:“多谢先生抬爱,廷玉天资驽钝,不及兄长半分……先生慧眼,还请再行斟酌。”他眉眼间俱是惶恐,远远瞧着是有几分清秀模样。

原来不是家童,想是偏房之子,陪着嫡子来求学的。

又听学监道:“不必斟酌,今日裴家若有人可进沥日堂,便是你,廷玉公子。”

裴廷玉的兄长何曾受过这样的气,当下扔了束脩,转身便走。廷玉见状,不敢久留,向学监再鞠了个躬,便追着兄长一行下山去了。下山小路上遥遥传来推攘叫骂之声,却半点没听见廷玉分辩的声响。

换了青布衣衫的殷幸再到大门前,发现已经换了个人在门口。适才那位像是坐久了,捶着后腰施施然上山去。

换来的这位容貌和煦,只是问清他何方人士、家父何人、所学何求,便点头留下束脩,叫他三日后便来学堂报道。

殷幸一路下山一路想,始终没明白沥日堂收学生的讲究。那学监听见他父亲殷不易的名字,甚至连眉毛都没动一下,像是从未听闻,又像是浑不在意。

就像这沥日山不在天祝国中一般,连当朝太常都不当一回事。

进了沥日堂,换上青衫校服,殷幸才知道为何要进沥日堂如此之难。整个沥日堂上下,学生总共不过二十余人,算上学成下山的,也不超过三十人。当真算得上凤毛麟角。

春假殷幸回了趟家,再回沥日山时,身前多了个爹,身后多了个“表弟”。那天刚下过雨,石阶上绿叶瑟瑟,他回望了一眼身后正兴高采烈四处张望的曾弋,这细骨伶仃的少年穿得一身锦缎衣裳,身后还跟着个伴读青桐,两人一前一后走在山野间,端得一副太子出游的模样。

他父亲殷不易负手在前,时不时回头看看曾弋,像是担心他走不动路。殷幸在心里撇了撇嘴,很想一步越过父亲,先行上山去,省得看了气闷。

殷家这一脉几代单传,殷幸爷爷年届不惑才有了他父亲,于是起名“不易”。他父亲带着他母亲到天祝国待了十来年,又才有了他,故而起名曰“幸”。不幸的是,他母亲生下他不久就撒手人寰,他还记得父亲皱着一张脸靠在他额头上:“幸儿啊,为父就剩你了。”

殷家其他人当时尚不在近处。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彼此都是对方最重要的亲人。

后来他父亲官至太常,殷家远亲也陆续投奔而来,太常府后又建了别院,家里越来越热闹,父亲却越来越忙,那个会将他架在肩头、跟他讲“艰贞无咎”的道理、陪他骑马练剑的父亲,就一点点不见了。

殷幸身背行囊,丢下一句“我先去放行李”便匆匆掠过他父亲身侧,转眼消失在学堂大门中——入学者不得带侍女,不得有僮仆,曾弋这幅软玉温香里泡大的样子,定然不出一刻就会被学监拒之门外。

一想到父亲在侧,殷幸心中那点怜悯就立刻消失无踪。太丢人了——这种丢人的画面,与父亲扯上关系,就更让他难堪。他看不得父亲为了什么人去求人的样子,即便那个人是自己也不行,更何况这个来路不明的“表弟”。

在他心里,父亲是这个世界上除了国主之外,最强大、最公正、最正确的人。这样的人,怎么能跟低三下四、卑躬屈膝这样的字眼搅在一起——就算在国主面前,父亲也从未如此。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