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前岂堪夸。
元稹的这首诗概话了茶的品质、功效,还有饮茶的意境,烹茶、赏茶的过程,是茶诗中难得的精品。用在这茶馆的门口,迎接前来饮茶的文人雅士,确是再好不过。
“好!这诗写在这里,最是合适。”刘青赞道,转头看向李植,“这字你写的?深得赵孟頫之神韵啊。”
李植听到刘青赞“好”,悬着的心这才放松下来。不知为何,能得到这位相识未久、年不过弱冠的朋友的赞赏,于他来说,好像是很重要的事。
绕过影壁,再往里走,原是一片残荷的池塘,建了一座小桥,桥尽处有亭榭直出水中;岸边原来那幢小楼旁边移植了许多青竹,青竹后隐隐有白色的矮墙隔断了原来的空旷,透过矮墙上的雕花漏窗,依稀可见红枫飘落。
沿着原来的青石板走进半圆拱门,只见小山上,一座小亭凌空而起,与山下树林中的小楼高低差落,遥相呼应。
“好,太好了。这一改,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空间,运用添景、隔景来增加园中的幽深感,使人行走于其间,感觉这园子比以前大了许多,而且景色更见雅致。李兄,你真是个大才。”刘青大加赞叹。
李植线条明晰的脸上似有几分得意,又有些不意思,半晌才涨红了脸道:“你说要让名人雅士喜欢这园子,我便想着整理一个。修这园子,也没花几个钱。”
“哈哈,李兄,这钱花得值!而且,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出来的。你这一改,便让这园子增值了不少,如果不做茶馆,而是转手一卖,怕是要赚上不少钱。”
“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出来的。”李植口里喃喃品味这句话,似有所悟。
待至进到楼里,只见屋内窗明几净,其中一桌一椅一字一画一草一木,无不见其匠心独具。刘青此刻看李植眼神已然不同——这可是极有才华的园林建造高手啊,在此做茶馆掌柜,岂不浪费?
当下便问:“李兄,我见你于园林一道颇有大才,如愿于此道发展,必有大成。蜗居于此,实是浪费。你就没有什么想法吗?”
“刘兄赏识在下,才有这么一说。植怎当得刘兄如此夸赞?”李植笑笑道,“而且即便李植愿意,又能怎样发展?别人建房屋时毛遂自荐?”
“那倒也是。”刘青颇为惋惜。她忘了这是大明了,建筑园林设计师可没有现代那么吃香。再说,李植现在没有名气,谁会请他去造园呢?
李植自己倒不是很在意,道:“现在我倒喜欢上了管理这茶馆的事。刘兄不是要把这茶馆开遍全国吗?予人造园不如给自己造园,各地的园子也够我造的了。”
“李兄说得甚是。”刘青点点头。她看看四周,又道:“李兄,你这亭子楼榭倒是建下了,可匾额对联一样也无呢。”
“这个一直想等你们回来商议,咱们连园名都还没定呢。”
刘青一拍脑袋:“忘了!本来这事应三人一起商量的。这样好了,这事我俩先商议,完了派人送封信给陆兄,征求他的意见。”
“如此尚好。”李植甚为赞同,“刘兄看,用何园名好?”
“嗯,尘世之中,人心尽疲,来此饮茶,有山有水,心身俱宁,回归本心,如归田园,不如叫归园茶居?‘归园’,为园之名;‘茶居’,则明其用途。”
“归园茶居?好!就归园茶居了。”李植眼中一亮,转向刘青,“还请刘兄拟一付对联。”
刘青心中已有,却也不推辞,吟道:“汲来泉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这是清朝郑燮的茶联,极符合这园中景致,刘青便当一回小偷。反正这大偷她也当过了,也不在乎多当一回。刘青认为,不剽窃点后世知识,枉为穿越人士也。
“好!好!不瞒刘兄,我原也拟过几联,但跟刘兄的一比,无论意境还是气魄上都差远了。”李植由衷地赞道。
第84章 人员培训
当下两人边走边商议,一一拟出名字:山上那亭,提匾“与谁同坐”,取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之意;池塘旁那小楼,叫“留听阁”,为的是“留得残荷听雨声”;山下小楼,名“自在处”;湖中小榭,谓之“清风榭”。
李植对这园子不但作了改造,还隔出了三个小院,一个偏僻的院子给小厮们住,还有一个小的给姑娘们住。另一处则在小山的一侧,这个小院有三间屋子,每间屋子都有东西厢房,房间比较宽裕,给刘青、陆宝成来时住,他自己是要每天回家请安伺亲,倒不住在这里。当下把刘青带到小院,又叫厨房多做了几个好菜,为刘青接风洗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