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印(57)
昙山接过纸笺,扫一眼便将内容看全——纸上只得四字:“速归。文青”“我最怕他不拿自己当皇上,”挽江侯敛去笑意,伸手点了点纸上落款,“每次他对我不自称孤寡,往往没什么好事。”
“我与今上一处长大,儿时没少拉着他玩闹,”昙山垂眸不语,便听挽江侯续道,“据说小时候,我听了些嬷嬷讲的传奇异志,便非要拉着他扮神仙,让小太监演妖怪,天天折腾得宫中jī犬不宁。这些事我本记不得了,他却记得清楚,且还要提醒我别忘记。”
“今上勤政克己,偶有闲时,也会写两笔歪诗,画两张鬼画符略作消遣,”敢把天子墨宝称为“歪诗、鬼画符”,可见边涌澜的胆子大到什么地步,“想来他自己也知道,他那诗画是真不怎么地,便也不给旁人鉴赏品评,省得听那些虚头巴脑的溢美之词,偶尔有自己觉得还过得去的,便落一枚‘文青先生’的私印,留起来存个念想。”
“我曾问他,‘文青先生’是个什么典故,他却反问我,‘你不记得了么?小时候你可还为寡人起过一个仙号,叫做文青真君。’”“及到后来,有什么他想让我做,我却不愿去做的事,他便总要说,‘涌澜,满朝臣子,朕只信你一人。但这不是朕的皇命,是文青哥哥要你帮一个忙。’”边涌澜不多解释那些“皇上要他去做,他却不愿去做”的事是什么,只摇头笑道:“帝王心术便是如此,可他也不容易,我不怪他。”
“涌澜,”昙山方才垂眸不语,不单是在听边涌澜念叨一些陈年旧事,也是在以心识推演夏chūn秋的去向,“……夏chūn秋现下人在京中。”
“我猜也是如此,”挽江侯面上不见诧色,只冷笑了一声,“但那老头儿不了解文青——文青这个人,把他的江山看得比什么都重,‘定国、安邦、平天下’,他是一心想做一位流芳百代的盛世明君,哪怕仙境为真,他也不见得乐意去,那仙境里可没有他想要的东西。”
“…………”
“昙山,本侯可以项上人头作保……”
“不必,”僧人淡淡看了他一眼,学了他的口气道,“你说点吉利的。”
“吉利的就是我们一起回京住下来,”边涌澜牵过僧人的手,握紧笑道,“不管人生还剩几十年,我们天天都要见面,携手白……哦,你没头发,共白头恐怕是不成了。”
食髓知味,便chūn宵苦短。
挽江侯把他那个什么都敢说的脾气从chuáng下带上了榻间,昙山纵容他轻声软语,绮言求欢,识海中看到欲山千仞,高不知几百丈,仞上闪着点点寒芒。
生而为人,因欲生执,因执生苦。
佛子愿受这一苦,也是他的修行。
欲山千仞,僧人举步登上,不见步步生莲,唯有一条血路。
一条血路,却走得十分痛快,无比安然。
作者有话说:下一更应该是周二吧,如果周二没更就是周三……
第二十七章
快马加鞭,两日后二人入了京城,片刻都不耽搁,直奔皇城而去。
一别月余,京中亦换作暮chūn颜色。
保和殿前遍地金阳,挽江侯一步步走上石阶,跨进殿门,眼见天子背身而立,却不下跪,不称臣,只似与寻常人打招呼那般随意道:“我回来了,别来无恙?”
“一路辛苦,”天子负手转身,向昙山轻轻颔首道,“大师亦不必多礼。”
实际勿论他说不说这一句,僧人在这君前也只执佛礼——佛子跪佛,不跪君王。
“让那老头儿别藏着躲着了,出来吧。”
以边涌澜的耳力,入殿便听得东暖阁内有一道粗重浑浊的呼吸声,想来不会是夏chūn秋,而是那位不知该说他是胆小如鼠,还是胆大包天的西南王。
话音甫落,便见夏chūn秋随西南王自东暖阁中转了出来——挽江侯亦知他前脚入了城门,怕是后脚就有人飞信通传,这俩老头儿是专在这里等着自己,只是他们身后还立着一位目光涣散的年轻男子,却是从未见过,不知到底是何身份,竟敢在圣驾前如此心神不属,魂飞天外。
“这位大师,你先前与朕说过什么,便再说一遍吧。”
天子看向夏chūn秋,语气无波无澜,面色也看不出什么端倪,正是君王应有的七情不露之貌:“君前无戏言,这个道理,大师自然明白。”
“二十六年前,初秋时分,各地有异象频生,其中……”
老僧亦手执佛礼,抬眼望向昙山,半句废话没有,盏茶功夫,已把事情细说分明。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当今天子虽没什么诗画才情,圣贤文章倒确实是熟读于胸,当下引典问昙山道:“大师可也有什么想与朕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