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病梅(158)

作者:山负雪 阅读记录


身旁的马蹄声轻了些,踏着冷露的泥土,发出哒哒的响声。

于参的嘲弄在这小道之上,尤为清晰。

“尚不了解,也敢接下这案子,不靠右相的裙带,谢给事靠得,原来是各处觅得的机会。”

他语中的意味太过明显,谢愈拉着缰绳,倒有些想笑。

“于拾遗言重了,这样一封折子当初我既言了,如今亦是敢言。”

思及越深,笑容便越发有些苦,“我还记得你我初见之时,你对张迪所言的嘲弄,可见于兄并不是同他们一般,如今却又为何要这般说?”

若是他言因大理寺之事的恨,谢愈尚能心中好受。

可他偏言。

“我便是变了又如何?”

“我尚念恩,尚不捧权,我和你不同,你又如何会懂?”

这番尖锐的话刺过谢愈的耳,两道的枯树都颤抖了几分,叶落于马身,随即旋地。

他忽拉住了缰绳。

“我立在此,行我所认为对之事,何错之有?权力,恩情,前者我既未乱用,后者我也未抛。五年政令出现纰漏,便是要改,难道还要一直掩着,瞧着它如填不满的窟窿,越陷越深吗?”

风声泠泠,于参默然了一瞬,他听到谢愈问他,“你还记得自己初入朝之时,心中所想吗?”

马蹄声哒哒,他恍惚了一下,在这荒唐的朝堂之上,他太久太久未做些什麽事了,当初的心中所想是什麽?

于参眸中模糊,脑中浮现的,是那时旁人赠与他的一句话。

“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谢愈的话裹挟着寒风而至。

“这是薛相公送给你的话吧。”

两排纵深往前的高树之中,夹着泥泞窄道,路上两马微错开,仍在前行。

“是。”

“他也对我说过。”谢愈轻答。

“你仍这麽看吗?”

于参扯了下笑,微微颔首,将心中深处快要燃起的妄想掐灭,这般久远的事,与他而言,早如一潭死水,不如弃之。

“王朝积弊久矣,所有的文人清官豁出性命入朝廷这吃人不吐骨的地方,仅仅泛起些指头大的浪花。”

他转过身,头一次正视谢愈的眼,“既然不能改变什麽,冷眼看王朝就够了。”

谢愈心中一震,或许从那日撞见于参在酒肆前,他便应该知道,疯子一词对于参来说是锦上添花,他可以更加肆意的行走于朝堂,抛弃一切。

“真的会,丢掉最初的赤诚吗?”

他望向于参出声。

或许是这过耳的风太过刮骨,连带着谢愈的话也震人骨髓,于参竟从这一点痛意中分出些踌躇难觅的真心来。

“谢愈,我是被消磨完耐性的人,我对这王朝已经失望。”

于参轻吐出话,连带着藏于深处的情绪,一齐倾泻。

“对自己,亦是。”

谢愈却攥紧麻绳,仍问了最开始的话,“你还记得自己的抱负吗?”

□□的马仍在慢行,于参却忽而想起在中书省杂书院中,自己翻找到右相五年前的政令,而那时的谢愈,刚入中书,成为这麽多年唯一一位通过右相考验的拾遗。

眼前之景退去,他垂眼,“记得,但是不重要了。”

“就如右相赠予我二人的话,无非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话毕,他夹着马腹,竟在这泥泞小道上,奔走起来,风声呼啸而过,一路朝前。

第072章 各自心(三)

李知与清河同去东都的消息, 除了那日殿中的人,再无旁的朝臣知晓。

如今她二人在宫中,尚在收拾準备。

案上的茶烟袅袅,清河盯着忽而泛起愁来。

“三娘, 右相五年前的政令, 我并不了解, 这盐税之事, 阿耶虽说让我们暗中相助,但也总不能一知半解地去吧。”

李知停下手中的动作,偏过头,“政令之事, 涉及右相, 若到东都才去探查清楚,确实不妥。”

她抿唇,“如今有两个法子。”

“要麽我去史馆寻一番,要麽去坊间打探, 虽说是在长安城脚下, 但百姓对此定然也深有感悟。”

清河撑着下巴,“三娘忽而去寻, 又正逢此事, 史馆衆人不会多想麽?”

李知扯起唇角,“便说今日这事, 谁又能想到圣人会派我二人前去相助呢?”

“三娘说得在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