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大明公务员(751)
作者:名剑山庄 阅读记录
葛天工从怀中拿出清单,递给了何夕。
何夕拿过来细细一看,叹息一声,葛天工算得没有错。甚至还少算了一些。工业发展是需要成本的。或者说是资本。正常的工业发展,是资本原始积累之后,然后扩大生产。从此一层层递进关系。
而何夕走的道路并不是。
反而好像是后发国家,通过行政投资发展工业。这成本就高多了。
何夕之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此刻又要面对这个问题了。
技术不是问题,何夕打造出来的技术团队,说他们多优秀,有些抬高。大多都是普通人。甚至还不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但是他们最少能当按部就班地科研狗。
将何夕想要的东西,实现出来。
这已经够用了。
而除却实验用的经费之外,最大的经费,就是通水,通路,平整土地。可以称之为两通一平。这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特别是很多都是采矿业,更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
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
之前所谓多少多少万两,更多是一种计量单位。并不代表一定有这么多银子,或者需要这么多银子,银子相等的物资其实也商议可以的。
动用百姓,不可能一直无偿征召。一来积极性不够。二来也容易出问题。民力不可透支。
不是任何人都有开国之初领导人的威望,让老百姓无偿劳动,而不生多少怨言的。
何夕沉吟片刻,说道:“我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辽东粮食真不够吃吗?”
叶旺先反应过来,说道:“不错。辽东这么些有数百万石粮食涌入,虽然大部分都消耗了,但依然有剩余。再者辽东粮食产量不高。但是缺口并不大。如此算来。辽东的粮食应该足够大部分百姓才对。”
何夕说道:“不错。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粮食在辽东不是粮食,而是货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第九章 大明的货币
或许这个事情很难理解。
其实,这是大明混乱的货币制度的旧账。
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其实一直在效仿元朝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发行宝钞。但是很多政策都有滞后性,发行宝钞也是一样的。朱元璋当时并不知道,发行宝钞的结果。他所知道的宝钞贬值,与实际上的宝钞贬值是有差距的。
在洪武十四年之后,朱元璋认真做了调查。发泄宝钞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贬值率。但是即便最高的也折价一半。也就说一贯宝钞,最多能值半两。身很多地方,已经折价十分之一了。也就是一贯宝钞,最多值一百文。
当然了,这种情况与后面宣德正统年间,与面额相差一千倍的贬值率。是相差很大的。
朱元璋极是做了挽回。暂停新宝钞的发行。
最多进行一比一的新旧宝钞折换。
毕竟是即便是现代钞票每年也有一定破损率。明代宝钞质量远远比不上后世的钞票。每年都有损耗。不置换的话。市面上的宝钞根本就不能用了。
这就是朱元璋的决定。
对于自己搞不清楚的东西,暂停,维持现状。
但是朱元璋也放松了一些政策。
在洪武之前,建立大明宝钞体制的时候,是严禁铜钱交易的。甚至大明铜钱也一度停止铸造。至于金银交易也是禁止的。不过,朝廷禁令是一回事,市场规律是另外一回事。
而且大明朝廷的执行能力。也是够呛的。根本不可能深入大明各地。
于是,明面上的宝钞,私下里用金银,形成了两套金融规则。
之前朱元璋是强力打击私下的金融规则,甚至下令,商户用金银交易者论罪。只是在洪武十四年之后。朱元璋虽然没有放宽禁令,但是并没有再给下面官员施加压力。重申禁令。
朱元璋太了解这个时代的官员了。
有些事情,他不督促,不压着,下面人就当成不存在。
所以,朱元璋这一松,从洪武十四年之后,就形成了。宝钞,白银,铜钱杂用的局面。其实不仅仅是这三样杂用。粮食与布匹也在其中。
其实,粮食与布匹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就承担着货币职能。只是因为棉布大量生产。让丝绢退出了历史舞台的。只不过这种退出也是有过渡的。并不是咔嚓一下,就完成的。
当然了,这种混乱的情况,在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体现。各有侧重,就海上与南洋来说,多用白银,是因为贵重金属是天然的货币。而金太少。银子才是通行的货币。而且南洋各地,本来就通行用银子。
用银子才能与南洋各国无缝接轨。当然了,南洋各国也有大量的铜钱,都是唐宋贸易的产物。总之,没有大明的宝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