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1805(494)

作者:王子虚 阅读记录


然后顺着墨洲西海岸南下,依次去大明和泰西各国的墨洲殖民地访问。

在墨洲最南端绕过西洋海角,才终于进入小西洋。

继续顺着墨洲东海岸北上,依次去大食、天竺、南洋、天南大陆(澳大利亚)访问。

绕过整个天南大陆之后,从天南大陆东部北上,回到大明本土。

这次环球访问到此并没有结束,舰队在本土修整之后还会再次。

依次去朝鲜、日本、东鲜卑(东西伯利亚)地区访问,一直航行到殷洲西北部。

然后顺着大明洋(太平洋)最北部海岸线南下,访问殷洲的整个西海岸。

最后再次绕过殷洲最南端,再次回到新天府,与抵达这里的航母编队汇合。

……

大明的高速战列舰编队,护送夏尔和夏洛特离开新天府,前往北殷洲的时候,大明的航母编队也抵达了新天府。

镇海、靖海两艘四万吨级的直通甲板航母,以及凤阳府、松江府、保定府、河间府,四艘一万五千六百吨级新型巡洋舰。

由于航母目前仍然属于保密状态,所以这次的舰队没有大摇大摆直接进入新天府。

而是停在了三庆城的军用码头。

朱靖垣陪着爷爷朱仲梁一起,乘船前往三庆城军用码头参观。

朱仲梁在这两艘航母下水的时候就见过了,但是现在站在已经航母旁边的码头下面,还是忍不住发自真心的赞叹:

“真大啊,同样是四万吨,航母比战列舰大多了……”

朱靖垣也跟着赞叹的同时解释说:

“是啊,航母本身吃水就浅,舰体线型更加接近巡洋舰,方形系数更小。

“没有战列舰那么多的装甲结构,干舷高度是战列舰的两倍以上。

“所以同样排水量的情况下,航母的舰体规模远大于战列舰。

“四万吨的战列舰长度两百三十米,这两艘航母却逼近两百七十米。

“战列舰舰体宽度三十米,航母舰体宽度三十二米,甲板宽度四十八米。”

朱仲梁满脸感慨的点头,坐着车在码头上开了两个来回,仔细的看了航母下方的舰体。

然后才在护卫和舰队军官的陪同下,一起登上了镇海号航空母舰的甲板。

镇海和靖海都是典型的全直通的长方形甲板,这是二战时代的航空母舰的典型特征。

但是这两艘航母的舰体尺寸,超过了实际参加二战的所有航母。

包括信浓,不包括没有赶上二战的中途岛。

同时,相比所有的二战航母,她们的设计都是非常现代化的。

她们都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甲板外飘。

飞行甲板最大宽度达到了四十八米,比六万吨的中途岛改造之前都要宽六米。

长度达到了两百七十米,与改造前的中途岛基本相当。

相比七万吨的信浓,那更是又长又宽。

信浓的甲板前部宽22米,中部宽40米,后部宽30米,是个两头窄,中间宽的纺锤形。

这既是由于战列舰舰体改造的后遗症,也是难以完成配平设计的不得已选择。

信浓是费效比最难看,实际作战能力与吨位的比例最拉胯的航母。

镇海和靖海号,都是从前到后的甲板宽度近似相同,是非常规整的长方形。

升降机全都放在了侧舷,都在舰体之外的外飘部分,升降机使用不影响甲板调度。

两艘航母实际的甲板运作效率,实际上还要超过改造前的中途岛。

所以,这两艘航母都可以和中途岛一样,正常使用双发螺旋桨舰载机。

朱靖垣和朱仲梁祖孙两个上了甲板之后,就看到了摆在舰体上的大量舰载机。

这个世界的大明的是生产能力,比间战期间的美国都要富裕。

当然不介意大规模使用甲板系留飞机,来增加舰载机的数量和出动效率。

而且跟二战时代的航母不同,镇海和靖海甲板上系留的飞机,不只是停在甲板后半截。

两侧的外飘部分也都停了一整排的飞机。

这两排飞机折叠机翼之后,中间剩下的甲板宽度,仍然足够两排飞机同时起飞。

甲板上系留了超过五十架舰载机,其中一半是双发舰载机。

机库里面还有另外五十架飞机。

总载机量一百架。

如果都使用小型单发舰载机的话,那这两艘航母的载机量可能超过一百二十架,超过最初的设计载机量一百架了。

不过实际的训练和以后的实际作战中,都基本不会使用完整的一百架。

舰载机数量太多的时候,特别是超过一百架的时候,甲板调度效率会直线下降。

所以其中有一部分飞机算是备用机,都是拆掉翅膀和发动机,吊在机库天花板上的。

第368章 舰载机与发动机

朱仲梁和朱靖垣祖孙两个上了航母之后,已经休整补给完成的航母双编队就再次离港。

这两艘大型航母虽然都已经正式交付海军了,但工部为了记录和解决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新的问题,仍然安排了小规模的工匠团队,继续跟着海军舰队活动。

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名叫邹明海,是一个四十岁上下的北方汉子,是正五品的高级工匠。

这时候就跟在朱仲梁和朱靖垣身边,给两人介绍航母和飞机的情况:

“陛下,殿下,现在咱们的航母和飞机,其实都还算是测试当中。

“所以现在船上搭载了的飞机型号比较多,目前总共有七种。

“首先就是已经定型的,在原有的定海号上测试过的,五型战斗机的舰载型号。

“五型舰载战斗机是数量最多的战斗机,是用于验证和摸索航母作战理论的主力战斗机。

“然后就是两种测试中的新型舰载战斗机,七型和八型。

“七型战斗机是在五型的基础上,更换了验证中的双排气缸发动机。

“它的汽缸从一排九个,增加到了两排十八个,理论最大功率应该能够超过两千马力。

“发动机目前还不是非常稳定,持续输出功率暂时只有一千六百马力。”

朱仲梁和朱靖垣祖孙两个,站在航母甲板中间的跑到上。

看着两侧船舷上倾斜着停放的两排战斗机。

其中一排朱靖垣在地面上见过,类似历史上的海怒式战斗机。

他们就是已经定型的五型舰载机,使用单排九缸星型发动机,标准功率一千马力。

目前航程已经优化到了一千公里,作战半径也超过了四百公里。

另外一排中的一部分,形态跟五型战斗机类似,但是机头被略微加长了一部分。

整个机体外形轮廓,也发生了一些不是细微的变化,似乎是重新设计了。

那些就是换装了双排十八缸的新发动机的七型战斗机。

朱仲梁听着邹明海的说明,明显带着惊叹和感慨,以及毫不掩饰的惊喜说:

“短短五年的时间,发动机功率就从上百马力,一路提升到了一千六百马力。

“太快了,真的太快了,这种功率的飞机,已经具有统治天空的能力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朱仲梁下意识的转脸,看向自己身边的朱靖垣。

在心中忍不住感慨,有自己这宝贝孙子的引导,有大明皇帝和皇室财团的权力支持,大明的航空技术发展真的快到飞起来了。

如果没有他直接指明了道路,大明的工匠应该自己也会慢慢摸索出这些技术。

但是实现的时间就可就没数了。

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一千马力的发动机都是个未知数。

朱靖垣正仔细的盯着一架七型战斗机的前头观察,心中考虑发动机相关的事情。

星型活塞发动机,从一排变成两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节点。

理论上可以让功率直接翻倍,增加的空间却并不是很多。

有了两排就能继续设计三排,甚至四排的超级星型活塞发动机。

这样的技术成熟之后,把活塞发动机功率提升到两千马力,只是时间问题了。

有了这种多排气缸堆叠的设计,再加上涡轮增压、喷水恢复、涡轮复合等几个增加发动机功率的关键配套技术,基本上就是风冷发动机的终极形态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