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鱼肠剑(出书版)(12)
作者:吴蔚 阅读记录
[16]关于吴国货币问题,在学术界有较大争议。迄今,考古界尚未发现吴国制造的金属货币。目前,以文献资料及出土文物来看,海贝、布帛两种作为货币用于市场交换,疑义不大。1982年,江苏丹徒磨盘墩西周晚期墓中出土了178枚海贝。这些海贝背部磨有小洞,可用绳穿,表明吴国极可能与周人货币制度一样,以“朋”(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为计算单位。又,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齐庆封奔亡至吴,“吴句余(吴王余昧,吴王僚父)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在外不得宰吾一邑。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文中用有“布帛”来代表“富”,表明布帛同样具有货币的功用。
[17]关于孙武在吴国隐居之地,文献中并无记载。明人冯梦龙编《东周列国志》,记孙武初来吴国,“隐于罗浮山之东”。据《嘉泰吴兴志》,罗浮山在长兴县(今浙江吴兴西北)东二十五里。因冯梦龙是吴地人,熟悉当地风土人情,这一说法极可能采自民间传说。而孙武隐居穹窿山,是近年来才冒出来的新说法,颇多争议,有学者明确作文指出为假,认为是地方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而有意伪造。但从史籍记载来看,孙武与伍子胥相识,是因为二者住处相近,互闻声名而交往。伍子胥隐居之处虽无明确记载,但他表面退隐,暗中其实在为公子光谋事,且所图之事极为重大。如此,为行事方便,其住处必定离吴都王城(子城)不远。顺理成章,孙武住所也必在王城附近。从之后孙武献给吴王的兵书来看,亦可佐证此点——吴越结有世仇,孙武为使兵书更为吴王接受,直接在书中将越国作为对战方。如此明显而刻意地取悦吴王,急于进阶之心昭然若现,这样的男子,又怎会远离权力中枢之地?此为作者个人之浅见,无意涉及各方学术之争。本书写孙武隐居于穹窿山,也可只视为小说家之言。
[18]中国古代采用夏历纪年,因诞生于夏代,故称。它是世界上三大历法中历史最悠久、天体定标点最多的历法,以月亮的周期作为月长,又参考了二十四节气,所以是阴阳合历,又称农历。夏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以建寅月(今农历一月)为正月(岁首,一年的第一个月),殷历以建丑月(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建子月(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史称三正(zhēng)。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建亥月(夏历十月)为岁首,但不改正月。汉初沿袭秦制,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才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改制,改建寅月为岁首。
[19] 城父:今安徽亳州谯城区东南城父镇。
[20] 宋国:都城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21]指周景王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522—前520年)宋国华、向宗族之乱。宋国宋元公在位时处事不公,不守信义,私心很重,与宋国华、向二族交恶。公元前522年,华定、华亥、向宁(宋大夫向戌之子,著名的“向戌弭兵”即由向戌一手促成。向戌之女是鄅国国君夫人)首先向公室发难,诱杀宋室诸公子,并劫持宋元公。随后,双方互派人质,盟誓讲和。同年冬,宋元公在征得华氏宗主大司马华费遂(生有华貙、华多僚、华登三子)同意后,诛杀人质,攻打华氏、向氏。华定、华亥、向宁奔陈,华登奔吴。次年夏,留居国内的华氏发生内讧。御士华多僚向宋元公诬告其兄少司马华貙将接应华亥等人返国乱宋。宋元公信其言,与华费遂策划驱逐华貙。五月,华貙盛怒之下杀华多僚,劫持其父华费遂,召回华亥、向宁,发动叛乱。华氏占庐门(宋都商丘城郊之门),据南里(宋部商丘城内里名),宋元公率军据守郊外旧城桑林之门,双方相持不下。十月,华登带领吴军前来援助华氏。宋军与戍守宋地的齐军先发制人,败吴军于鸿口(今河南虞城境),俘二帅公子苦雂及偃州员。华登率吴军余部反攻,败宋、齐联军。宋元公欲弃师而逃,被厨人濮劝止。宋、齐联军重整旗鼓,采纳齐将乌枝鸣的建议,挑选精锐士卒,各持短剑,奋勇冲杀。厨人濮用裙子包着一个脑袋,扛在肩上跑:“杀死华登了!”由此搅乱华氏军,败华氏军于新里(今河南开封东),翟偻新、华妵脱下盔甲归附宋元公。十一月,晋、曹、齐、卫相继出兵救宋。联军连败华氏,将其围困于南里。因吴国军队已败,能挽救大局者只有楚国,华貙决定派华登到楚国请兵。华貙率战车15乘、步兵70人突出重围,在睢水岸边吃饭,哭着送走华登。送别华登后,华貙再次冲进重围,入南里固守待援。楚国一向以大国自居,接受了华登,同意出面干涉。公元前520年,楚平王派遣使者向宋元公施压,迫其释放赦免华氏。联军患楚出兵干预,遂释南里之围。华氏族党华亥、向宁、华定、华貙、华登等流亡至楚,宋内乱至此平息。
[22] 郑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
[23]子西亦同情异母兄弟太子建的遭遇,执掌楚国大权后,坚持迎太子建之子熊胜回到楚国,由此引发了另一场大风波。熊胜后人中更是出了一位比申公巫臣、伍子胥更狠更毒的将才拔城如山,杀人如水,神于用兵,所向无敌,这便是号称“人屠”的白起(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一人据二分之一),此为后话,后面再细表。
[24]据伍子胥《水战兵法》,“大翼”人员组成、武器配备如下:“大翼一艘,广一丈五尺二寸,长十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人,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当用长钩矛长斧各四,弩各三十二,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中翼一艘,广一丈三尺五寸,长九丈六尺。小翼一艘,广一丈二尺,长九丈。”
[25] 据《越绝书·逸文》所载船只长度,按先秦度制测算,“大翼”长约20.10米,“中翼”长约19.30米,“小翼”长约18米。至于吴王座船艅艎究竟有多长,不得而知。但仅据“大翼”的长度来看,吴国造船工艺之高,已远远领先于当世。又,艅艎名为吴王座船,但其实是水师指挥船,主帅也可以乘坐。为保障艅艎安全,吴军专门配有“疑船”,即将船只装扮成指挥船的模样,用以扰乱敌军视线,使敌人分不出真假。吴王亲征时,配备的“疑船”多达7艘;将军出征,则配有3艘“疑船”。当艅艎遭遇敌方攻击时,“疑船”也会主动出击。
[26]卑梁:今安徽天长西北。钟离:今安徽凤台东北。
[27]巢国:都城在今安徽合肥西北。位于吴国、楚国之间,号称“吴头楚尾”,是吴楚二国争夺的焦点,公元前518年为吴国公子光所灭,即发生在吴楚争桑事件后。
[28]州来:今安徽凤台。
[29]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
[30]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古代晦日不打仗,所以有说法云:“晦日用兵,兵法所忌。”
[31]春秋时,诸侯国遵循的“闻丧不伐”的原则,但吴国从不遵守。公元前560年,楚共王驾崩,楚康王(楚平王兄)即位,吴国发兵突袭楚国,但被楚军击败。
[32]盉(hé):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盛行于中国商代和西周。
[33]鬲(lì):古代炊具,形状像鼎而足部中空,也用来盛饭、粥、汤等。
[34]豆:古代用以盛放食品的器皿,也作为礼器使用。基本形制是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形状像今高脚盘,大多数有盖。长握称“校”,握下圈足称“镫”。铺:另一种器皿,近似豆。
[35]剑大约创制于殷末周初之际。早期的剑都很短。西周时两军交战,以车战为主,远则弓箭对射,近则戈矛相接,用不上这样短小的剑,当时主要用来防身。春秋后期,吴越两国相继崛起,争霸于南方。两国均处于水网交错、丛林遍野的水乡,难以车战,步兵和水军遂成为吴越军队的主要兵种,剑成了军队的常规武器。所以,吴越两国都特别重视剑的生产,其铸剑技术也远远超过中原各国,成为中国古代的“宝剑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