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宦(240)
当时也是国主幼弱,太皇太後训政。
结果却是内不能安民,外不能御侮,等胡骑攻破中京,只能连同小皇帝和宗室臣僚被掳去北疆,受尽屈辱而死。
前事俱往,现下竟然又被提起来了。
萧曼眉间微凛,心中却在暗算。
大夏如今虽不及国势初张时朝气蓬勃,但也算四海清平,北方戎狄刚又被迎头痛击,已不足为虑。
这时候既没有国朝宗法先例,又没有先帝遗诏明示,这些人便敢自作主张到後宫来请问,戏做得当真了得。
萧曼余光瞥向须弥台基上的大殿,飞檐挑角,黄瓦琉璃,天光黯淡下瞧,仍旧显得刺目。
她稳沉着面色点点头,也无心与这些人纠缠,只淡笑着说了两句场面话,便抬步要走。
那帮朝臣见她一副不咸不淡的样子,半点实意都看不出,自然不肯罢休,当即便有人出言拦阻道:“且慢,我等为国家计议,在此向太皇太後娘娘请愿,秦奉御深受皇恩,难道要袖手旁观麽?”
这时候一个个都义正言辞,心忧社稷,临到真有事时,却没见有几个挺身而出,不袖手旁观的。
瞧模样不当真留下几句话,怕是难以脱身。
萧曼没想到会遇上这些麻烦,瞧那一道道机锋显露,深意暗藏的目光,不由心下生厌,面上仍做淡然,回身正色道:“诸位大人说笑了,咱家区区一个六品奉御,又不在司礼监当值,此等国政大事可不是咱家这做奴婢当听当议的,还请诸位大人顾全礼制,莫再说这等不妥的话。”
她轻描淡写,把自己择脱得一干二净,却又叫人不好反驳。
众朝臣平日里仗的就是嘴上功夫,这时见她说话如此油滑,便更不肯善罢甘休了。
几个人正要开口,中间便有个身着方心曲领青罗大袍的人抬手打止,随即越众而出。
萧曼只觉那人瞧得眼熟,又看他头顶的梁冠上饰有翎羽立笔,依服制等级该是侯爵,略想了一下,便记起随秦恪去青阳英国公府上时曾经见过,正是太皇太後谢氏的族兄弟寿昌侯。
既然要筹谋这样的大事,当然还是自己家里的人最靠得住,这确是不足为奇。
她也不怠慢,便抱拳躬身行礼:“见过侯爷。”
那寿昌侯仿佛对谁都是天生的一副笑脸,满面和善,倒像个心胸开朗的寻常富家翁,竟没自恃身份高贵,也还了一礼。
“秦奉御方才那话就太谦了,既然得先帝明旨贴身服侍当今圣上,岂是宫里随便哪位公公能比得了的?连同本侯在内,朝中对秦奉御只有钦佩之心,绝没半点不敬,若不然的话,也不会在此处说这个话了。”
寿昌侯故意压着语调“嘿”笑了几声,随即又凑近了些:“陛下年幼,尚无法亲政,张阁老虽为辅臣,毕竟年事已高,如今焦公公已去了皇陵,秦公公奉遗诏兼着司礼监和东厂,这政事如今只能虚悬,太皇太後娘娘临朝听政既是国朝大计,也正当其时,朝中早已有了公议,内阁也是这个意思,陛下那里……嘿嘿,自然也该欢喜得紧。”
那麽小的孩子,怎麽会为这种事欢喜?这话摆明了便是在暗示她。
萧曼自然清楚得很,索性假意顺着他的话道:“侯爷说得是,但不管怎麽着,此事都不该由咱家妄论,既然朝中有公议了,还是要依着规制请诸位大人上奏,由张阁老票拟,司礼监那边才好依着圣意批红照准。”
她像是全无异议,但又是一番片汤话,什麽也没应承。
寿昌侯脸上笑意一滞,又干嗬了两声,点点头:“秦奉御果然是知情知理的人,既然有差事在身,本侯就不多话了,只是太皇太後娘娘如今闭门清修,我等见不着面,稍时秦奉御拜见了,还请转达我等伏请之意,多多劝谏。”
萧曼不愿再看这张笑脸,当下深解其意地应下来,又向众人恭礼作别,提着医箱快步上了石阶。
门口的内侍也是知道她的,没查验腰牌,但也不见如何恭敬,神色间都是木冷冷的,当即就有人比手引她入内。
坤宁宫自大夏初建时便是皇後居所,形制比後来兴建的养心殿大得多,甫一进去便觉气势逼人。
她暗地里小心在意着,跟那内侍到深处的寝殿。
或许是天色的缘故,那里面一片灰暗,鎏金彩画的梁柱内饰也瞧不出几分色彩来,浓浓的檀香味涌出来,在门口都觉得冲鼻。
那内侍进去通禀,不多时又转出来,比手请她入内。
萧曼点个头,绕过宽阔的九凤座屏,到里面迎面就见几只硕大的三足青铜香炉,青烟缭绕。
面南那面墙下摆着供台,正中尊奉着观音玉像,儿臂般粗细的香烛竖在那里,点起的烛光却像萤虫似的,连蒲团上那身穿白衣的人都照不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