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美人谋+番外(371)
作者:于欢 阅读记录
“杜霖的死亡时间,是在今日卯时末。”贾舟又道。
“卯时末…”皇帝捋着长须,“冠礼之前吗。”
“杜霖死了,林万晟的话就没有办法证实,也许是六郎心虚而杀人,也许…林万晟对于平阳,朕是知道的。”皇帝疑心杜霖之死是竟陵王所为,同时也在怀疑是否是平阳公主自导自演。
贾舟听着分析,从旁提醒道:“若是南阳王失踪一事,真的是竟陵王做的,那么以竟陵王的聪慧,今日的指控,又怎会失策呢,而按照林万晟的说法,若杜霖真的是竟陵王的人,并向他提供了线索,那么今日的指控,就应该是做足了准备。”
皇帝听着贾舟的吩咐,“你是说,这一切都是平阳布的局?”
“小人斗胆分析,杜霖的死,实在太蹊跷了,并且他是死在了冠礼之前。”贾舟回道,“而供出杜霖这一关键人物的武卫中郎将,可是一直爱慕着平阳公主,人证一死,就只能听其片面之词,查无对证,除非是预知自己会失败,所以提前杀了重要的人证,可是知道如果会失败,那么谁又会去做呢,小人以为,以竟陵王的聪慧,应不至于此。”
皇帝听着贾舟的话忽然想到了什么,尤其是近几年朝中斗争不断,“不,不,不,”他摊着手,“那几个狼崽子都精明的很,局中之局,也未尝不可能。”
皇帝看向贾舟,“先前的几个案子你还记得吧,东齐公主,湘东王,他们都在借刀杀人。”
“三郎曾派出杀手暗中刺杀平阳,而以平阳的性子,若是三郎真的落入她手,又如何会留他到天明。”
“不久之前,三郎的长子李建中毒,有宫人将平阳与三郎的对话秘密转告,下毒之事,乃皇家丑闻,朕便命太医在脉案上写下了食物相克,今日三郎挥刀时,亦说了此事,以三郎的脾性,绝对容忍不下囚禁与毒杀。”皇帝又道,随后他便自责的想起了前不久的夜晚,“那天晚上,朕打了她,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传闻,她的母亲受委屈时,也是这般模样…”
贾舟似恍然大悟一般顺着说道:“难道这是竟陵王一手策划,故意引火上身,造成是受人栽赃的假象,而提前杀了杜霖,也是为了伪造栽赃的动机。”
作者有话说:
李宣其实也聪明,但天花板是平阳(尤其是恢复记忆之后)她在做局,可以翻过去看她之前跟李宣的对话。
李宣其实一直在强装镇定,实际上心里很害怕,所以那些针对平阳做的事,都是李宣一个人干的。
平阳现在一直在做局(而萧怀玉也在她的算计与利用之内,一直,注意看今天平阳与琦玉的对话)
所以玉玉为什么会那种态度,因为她知道平阳在演戏。
包括你们现在看到的,平阳晚上纵马那次(有一半是演的)
因为南阳王儿子的毒就是她下的(为了打消皇帝的疑心,为今天做铺垫)
所以李宣才会说,把控人心这点上,平阳无敌(不然上一世玉玉怎么会那么痴情)
第171章 生辰礼
几天后
西楚太康四年,十月冬,皇帝以南阳王失心疯为由,将其软禁于府邸,并为竟陵王李宣洗脱嫌疑,而将当日指控的老者,定为敌国细作,以诬陷迫害皇子,试图搅乱朝堂之罪,斩首于楚京皇城南门。
为确保老者临死前不会胡言乱语,皇帝又派人暗中割了他的舌头。
楚京南门的刑场上,监斩官员向围观的百姓大声说道:“此人就是绑架了南阳王,并在冠礼上当众诬陷刚刚及冠的竟陵王,试图搅乱皇室,祸乱朝纲,引发大乱,经过朝廷的查实,此人乃是胡人收买的细作,其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动乱。”
“难怪之前胡人南下,原来京城还有胡人的细作。”场外不知情的百姓纷纷骂道。
“身为楚人,却被胡人收买,此等人,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胡人奸细,滚出楚国!”
脸色苍白的老者听见周围百姓的谩骂却无力作声,楚京城的上空阳光明媚,朗朗乾坤之下,而他的头顶却是一片黑暗,他朝着桂阳郡的方向,重重磕下了头。
心中默念着,“大将军,末将来追随您了。”
“午时已到,行刑。”
随着刽子手的大刀挥下,一颗人头从木台上滚落,百姓们纷纷叫好。
而在人群的后方,有一支巡逻的禁军恰好来到了南门。
萧怀玉骑在马背上,亲眼见到了这血淋淋的一幕,几个没有上过战场的士兵纷纷都侧过头,闭上了眼睛,只有萧怀玉盯着法场连眼睛都不曾眨一下。
萧怀玉知道他是平阳公主的人,同时也清楚了那天的事,是平阳公主做的局,并且林万晟也成为了她的人。